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其背后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中长期逻辑:一是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十四五”时期的12项重点任务形成了三层次的系统性架构;三是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其保障措施包括了政府作用、企业能力、人才活力、体制机制4项。
1、降速提质与远景目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在2035年实现的远景目标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1万美元。“十四五”时期中国潜在GDP增速预测值约为5.5%(不变价增速;IMF(2020);白重恩、张琼(2017)),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名义经济增速约为7.0%(平减指数按1.5%估计)。假设人口不变,这意味着“十四五”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5万美元。2026至2035年,假设中国名义经济增速平均能超过5.0%,那么2035年中国人均GDP增速将接近2.5万亿美元。
中国人均GDP从1万美元上升至2万美元以上的主要困难在于,“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增速下降但质量持续提升的过程:
(1)近年来,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的连续冲击,中国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十四五”时期,需要将宏观杠杆率的上升速度控制到“避免每年上升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区间,这主要涉及财政、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务监管。
(2)中国制造业局部接近技术前沿,后发优势消失,自主创新面临更高难度和更高风险。
(3)居民消费仍然会受制于贫富差距、劳资矛盾(包括自动化替代、分配弱势地位等)。近年来实施的全面脱贫、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只是开始,教育公平、农村改革、城市户籍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仍需要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
(4)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出现本质变化,中国的外资外贸将受到明显影响;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居民消费的升级,中国的进出口将更趋平衡。综合之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将趋于收窄。
2、“十四五”的5个新理念与12个重点任务
达成上述目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5个新理念和由科技创新领衔的12个重点发展领域。
“十三五”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十四五”的总体目标升级为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亦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总体目标升级,“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也相应出现了升级。其中以下5项新的理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重点关注:
第一,统筹发展和安全。这在“十三五”规划中是作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任务,而在“十四五”规划中则升级为指导思想。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市场体系的升级,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调。“十三五”规划中这也只是重点任务之一。
第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要是指要对总需求结构的演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第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执政能力的制度性、系统性提升。在经济领域,以系统性、长期性的“宏观治理体系”概念代替了常用于逆周期、部门性调节的“宏观调控”概念。
第五,指导原则中的“坚持系统观念”:涵盖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等多项矛盾的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