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摘自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两会,绿色发展仍然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其中,中央明确将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引导、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并就“碳中和”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碳中和政策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而“长江保护法”“限塑令”等热点话题也得到高度关注。
全国两会上,“碳中和”这一关键词极具热度。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多个民主党派提交了碳达峰相关提案。仅农工党中央就有《关于奋力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等3个提案。提案建议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明确地方和行业主体责任和减排目标,强化中央环保督察等约束推动措施。有分析预计,今年全国两会将明确低碳发展的约束性目标和重大政策。
代表委员也不乏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提案议案。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提出路线图——“当前阶段最紧迫的就是要真正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最大力度地消除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二氧化碳排放‘锁定’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谈到,当前,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因此,通过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防范未然,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能源革命有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则表示,未来国家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对企业来说,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未来,企业可通过完善碳数据监控与披露,加强碳排控能力,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三方面,加速推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为实现“30·60碳目标”目标做好准备。
全国政协委员、齐鲁石化公司三级协理员达建文表示,碳中和不仅仅只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他建议,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今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流域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提出不少关于长江保护方面的提案议案。
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作为石化行业的代表,将化工沿江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写入他的建议案。李国璋认为,要想尽快渡过转型的阵痛期,必须要让企业产品向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走,提高产业的“含新量”。但过去化工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向产业化应用阶段,衔接不紧,创新速度一直提不上来。李国璋还发现,长江沿线的化工产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技术参差不齐,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如何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更多要素、更多化工企业互动协作,助力化工产业更绿更强?李国璋认为,整个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化工产业,同样需要聚集、协同、形成合力。他还在持续完善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