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战: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对此,“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及时做出回应,明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规划纲要明确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重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
这一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其中的“医养康养”,是从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出发,将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机整合。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告诉小编,“医养康养”的概念相对于“医养”“康养”更大。如果要实现医养康养的融合,医疗机构的相关考核指标就要改变,势必要以老年群体的健康为导向。
除此之外,“十四五”规划纲要还将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新趋势:中医将发挥更大作用
《规划纲要》明确,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表示,从抗击新冠疫情中不难看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深度参与患者救治工作,彰显了特色优势,成为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因此应该完善相关医疗卫生制度,为以后做好每一次疫情防控提供借鉴和帮助。“中医药正在迎来发展的好时代,大家愿意用中药,敢用中药,在这方面中医药从业者要有信心,但不能盲目自信,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各方也都要发挥好各自的力量,尤其是政府要做好监管。”邓勇说。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与大健康相关的内容颇多,除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以下诸多亮点。
强化医药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