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凤瑞对记者分析,江苏13个地市全部进入百强,有多种因素,江苏以平原为主,山区很少,自然地理条件很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发展十分突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江苏的乡镇企业在全国发展特别突出。因此江苏所有地市进入前100名,也是实至名归。
江苏之后,第三经济大省山东有11个城市入围百强,数量位居第二。不过总体上看,山东的中心城市仍不够突出,没有一个城市入围十强,经济总量最大的青岛位居全国第13,与广东、江苏、浙江的领军城市都有不小的距离,也跟中西部的成都、武汉这些大区中心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共有10个城市进入百强行列,占其21个地市的比例不足一半,是东南沿海省份中入围比例最低的,这与广东存在的区域差距较大紧密相关,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巨大差距。数据显示,10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来自珠三角地区,其中深广佛莞四城GDP之和达73156.01亿元,占全省的2/3,相当于山东的GDP。
胡刚说,广东进入百强的城市少,一方面与区域发展差距大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地市划分较多有关。广东有21个地市,比江苏多8个,地级市设置太多,有的范围太小,这种情况下,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市就进不了百强。
而粤东西北地区共有12个地市,仅有粤西的湛江和茂名进入百强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仍在百强门槛之外,仅位列第104名。未来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要引领粤东地区发展,仍需要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提升城市集聚资源要素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
虽然入围比例低,但广东有3个城市进入20强,深圳和广州更是位列第三、四位,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突出,这也是近年来珠三角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广东之外,东南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分别有8个和5个城市入围,两省地市中,进入百强的比例都超过一半。浙江和福建都是山地多、平地少的省份,一些没有进入百强行列的地市主要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总人口较少,因此GDP总量较小,但这些地方人均GDP较高。
河北作为人口大省,共有6个城市进入百强,不过这些城市中不少是人口大市,虽然GDP总量较高,但人均GDP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