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GDP的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相对低的目标或为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宽松政策的退出可能比市场此前预期的更快,但货币政策还是会遵循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确保经济复苏不会受到干扰。”她称,“总体来看,中国依然处于新周期的开始,政策目标只是从疫情期间特殊的宽松政策逐步转向正常化,而非紧缩周期的开始。”
彭博经济研究(BE)近日也将中国2021年的增长率预测从去年11月的8.2%调高至9.3%。彭博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舒畅和彭博经济学家曲天石撰文称,中国经济一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20.1%,高于先前预测的15.2%。
也因如此,中国市场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渣打近日发布的针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2020年度《人民币机构投资者调研》显示,尽管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境外投资机构依然普遍看好中国市场。
59%的受访机构表示,将“开始投资中国”或“增加对中国投资”;95%的机构表示,中国市场对其”最重要”或者“日益重要”。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境外投资机构持续加仓中国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各国的差异将愈发显著
IMF称,此次调升2021年和2022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预期得到提升。其中,IMF预计,2021年和2022年美国GDP增速分别为6.4%和3.5%,较年初的预测分别提升1.3和1个百分点。
疫苗普及迟缓拖累了欧元区。IMF预计,2021年和2022年欧元区GDP增速分别为4.4%和3.8%;相比之下,疫苗普及速度更快的英国经济则快速反弹,IMF预计今明两年增速分别为5.3%和5.1%,较年初的预测分别提升了0.8和0.1个百分点。
由于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应对措施,IMF认为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留下的疤痕可能小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但各国的差异将愈发显著。拜登政府新出台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预计将在2021年有力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同时,随着疫苗接种加速,接触密集型活动将逐步恢复,并推动经济增长。IMF预计,美国的此类活动将在2021年上半年恢复到2019年底的水平,日本则将在今年下半年恢复到这一水平。但在欧元区和英国,预计到2022年,经济活动仍将低于2019年底的水平。
此外,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近期的强劲复苏,关于通胀预期的讨论越演越烈,不少分析师和经济学家都警示了再通胀风险,资本市场也已开始为再通胀交易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4月经济数据继续强于预期,推动标普500指数与道指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收盘,报4077点。美国3月ISM服务业指数跃升至历史高点,其中新订单分项指标也创下67.2的高点;就业分项指标升至2019年5月以来最高点;物价支付分项指标升至2008年7月以来最高点,显示出当前最大的通胀压力;上周五揭晓的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新增就业人数高达91.6万人,也高于46.8万人的前值。
如今,欧洲和美国的差距看似在不断加大。近期,法国宣布将再度封锁并关闭学校直到4月底,意大利也将管控措施贯穿到4月底。由于每日新增病例继续增加,德国领导人呼吁实施全国性封锁。也正因如此,欧洲央行信守承诺,过去两周坚持购买价值200亿欧元的债券,这个数字高于上次会议前落实的15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