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指出,中国工业门类很齐全,但地区间、行业间和企业间差距很大,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千差万别,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解决布局工业4.0、推广工业3.0、“补课“工业2.0并联推进的问题。
因此,《意见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上提出了两步走的目标:到202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应当看到,“十三五”期间,中国智能制造取得了长足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8项;已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70余个。
不过,左世全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智能制造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环境。
首先,在未来5-10年,人口老龄化或将加速,劳动力供给缺口将加速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其次,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这对通过智能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从国际上看,大国战略博弈也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和欧盟“工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攻关核心技术,拓展重点领域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稿》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意见稿》要求聚焦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
左世全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方面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意见稿》希望通过加大技术攻关来提升智能制造的供给能力,增强产业的安全可控。
他介绍,近几年,中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和工业软件取得重要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仍比较薄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制约着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比如,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约60%由外资品牌把持,90%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和85%以上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依赖进口。国内的工业软件综合实力较弱,研发设计软件、嵌入式软件与信息咨询服务也基本被国外垄断。
在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智慧工厂研究院院长王健看来,目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在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取得不少突破,但对广大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而言,其对智能制造仍较为迷茫,“一方面不知道从何做起,另一方面,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而它们面临着更严苛的预算约束。”
上一篇:新股什么时候申购容易中签?新股中签后怎么操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