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世:非洲雨林中的天然甜味宝藏
1. 起源与命名:巴西甜蛋白的天然来源是非洲刚果盆地及周边地区的野生植物“忘忧果”(学名Pentadiplandra brazzeana),与巴西并无地理关联,命名仅为注册便利。这种植物的红色浆果在当地有着悠久食用历史,非洲人会用其果浆安抚断奶婴儿,因能让婴儿“忘记母乳”而得名“忘忧果”。
2. 发现与特性初探:作为果实中的核心甜味成分,它直到1994年才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首次分离鉴定,其分子结构由5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过两对二硫键稳定构象,能与人类味蕾的甜味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甜感。早期研究便发现其突出优势:甜度可达蔗糖的500-2000倍,口感接近天然蔗糖,无不良后味,且耐高温、耐酸碱,适配多种食品加工场景。
3. 早期应用困境:尽管特性优异,但天然提取路径完全不具备商业化可行性——忘忧果无法规模化种植,迁移种植仅长叶不结果,每提取1公斤巴西甜蛋白需采集约46公顷雨林果实,而化学合成成本高达几十万元/公斤,难以用于食品生产。
二、今生:生物科技驱动的商业化突围
1. 技术探索期(1994-2022年):发现后,国际饮料巨头纷纷布局专利,试图将其应用于无糖产品,但量产技术长期卡壳。2001年起,科研人员尝试通过植物表达(如植入大豆)等方式量产,却因巴西甜蛋白结构特殊、不易表达而失败;此后20年间,行业多次尝试微生物发酵法,均未突破技术壁垒。
2. 关键突破与合规落地(2022年后):随着精密发酵技术的成熟,巴西甜蛋白迎来转折点:2023年美国某公司率先通过发酵法实现生产并获得香精香料使用许可;2024年加州企业取得FDA GRAS(公认安全)认证;2025年中国企业也获得FDA自我声明认证,成为全球少数实现商业化的企业之一。在国内,2025年3月卫健委已受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请,进入合规审批阶段。
3. 商业化现状与优势:如今的巴西甜蛋白凭借多重优势快速打开市场:甜度高(用量少、成本可控)、口感纯正(接近蔗糖)、具备“阻苦效应”(可掩盖杂味),且热量几乎为零、对血糖友好,适配碳酸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等多种场景。截至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已达3.2亿元人民币,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企业纷纷展开应用测试,宾堡集团更是将其添加到多款烘焙产品中。
4. 行业格局与未来:目前全球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集中于美国、日本及中国少数生物科技公司,宜瑞安、达能、百事可乐等巨头已开始布局。未来,其研发方向将聚焦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拓展在功能性食品、医药辅料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合成生物学技术,有望成为减糖趋势下的核心甜味剂选择。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荣昌生物(09995)康方生物(09926)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