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关于荣昌生物的争议,在进入2024年下半年已经彻底扭转——每一次财报的发布,都让市场清晰地看到,公司发展的确定性和想象力在多一分积累。
当下披露的三季报亦是如此。收入延续高增长态势,亏损持续收窄。高效的运营体系叠加过硬的产品实力,正推动公司财务模型不断向好。
不少人曾觉得荣昌生物并不出众,但实际上,它更像一位长跑型选手:前期慢慢发力,却能越跑越快。最新的三季报佐证了这一点,也预示了其积蓄力量、逐步发力的故事,将在时光中持续演绎,且愈发精彩。
/ 01 /财务模型继续向好
积极的财务模型,是市场对荣昌生物信心增强的核心来源。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2亿元,同比增长42.3%;若聚焦季度维度,营收更始终保持环比增长态势。其中,第三季度营收6.2亿元,环比增长8.7%——这一持续增长的节奏,让市场清晰看到其业绩的可持续性。
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依托高效的运营体系,公司盈利能力同步持续增强,核心体现在“毛利率提升”与“费用率优化”的双向发力。
一方面,公司毛利率持续走高。第三季度毛利率达84.6%,较去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产品盈利空间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费用管控成效显著。销售费用率连续季度下降,第三季度为47.7%,较第二季度的48.1%继续收窄;从全年维度看,今年前三季度综合销售费用率降至47.8%,较去年同期的51.5%下降3.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受益于BD合作推进,泰它西普海外临床试验费用及相关支出优化,研发费用实现环比下降;管理费用也同步收缩,今年前三季度为2.1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35亿元减少近0.2亿元。
收入端增长叠加费用端严控,直接推动亏损额季度逐步收窄。第三季度净亏损已降至1.01亿元,意味着公司距离单季度盈利已越来越近。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公司完成的两笔BD,因为会计准则原因,并未计入收入和利润。在三季报电话会议上公司管理层预计,第四季度将会确认相关收入。因此,第四季度荣昌生物盈利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公司账上现金储备达14.5亿元,叠加充足的贷款授信额度,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综合来看,最新的三季报释放出的多重积极信号共振,让市场对荣昌生物的信心继续提升。
/ 02 /泰它西普全力冲刺
当然,除了财务层面的信心,更多期待源自产品端的积极进展。
对荣昌生物而言,自免领域明星产品泰它西普作为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是核心看点。第三季度,泰它西普的表现呈现冲刺加速态势。
一方面,其收入同比、环比均大幅增长。第三季度收入3.8亿元,环比增幅超10%。这得益于公司突出的产品力与商业化能力。据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新诊断患者几乎都在使用泰它西普;与此同时,今年5月获批的重症肌无力(MG)适应症加速放量,下半年销量较上半年翻倍。鉴于MG适应症才刚起量,后续增量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持续落地,新适应症推进加速。第三季度,泰它西普针对干燥综合征、IgA肾病的上市申请相继获正式受理,且临床数据表现优异。
例如,在干燥综合征治疗领域,泰它西普展现出BIC潜力。研究显示,泰它西普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中国3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的48周结果,在第24周即达到主要终点与所有次要终点。数据层面,核心评估指标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显示,第24周时160mg剂量组、80mg剂量组、安慰剂组分别下降4.4分、3.0分、0.6分;第48周时分别下降4.6分、3.2分、0.4分,体现出系统性疾病活动度的持续、剂量依赖性改善,具有目前已公布的干燥综合征3期临床研究中最佳疗效的潜力。
同时,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效果也十分优异。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泰它西普组患者治疗39周时,24小时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降低55%(P<0.0001),且耐受性与安全性良好。UPCR是全球公认的、用于监管批准的IgA肾病疾病活动度评估客观终点,目前泰它西普展现的数据,在非头对头情况下,属同类最优数据之一。
日前,泰它西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国3期临床研究48周结果在全美神经肌肉疾病协会(AANEM)重磅发布,进一步打开其市场天花板。该3期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4周双盲治疗期结束后,所有患者进入为期24周的开放标签扩展(OLE)阶段,此前接受安慰剂的患者转为接受泰它西普240mg治疗。
今年4月举行的2025年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上,荣昌生物已公布该研究24周双盲治疗期的数据,佐证了泰它西普在该领域安全性好、起效快、缓解程度深等综合优势。本次大会公布的24-48周OLE阶段关键结果,进一步印证其“持续有效、长期获益”的特点。在非头对头情况下,泰它西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长期疗效,优于其他生物制剂,且安全性更优。
一系列积极的临床结果公布,无疑预示着泰它西普的新增量即将到来。目前,其干燥综合征、IgA肾病适应症已在国内申报上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国内IgA肾病患者超230万名,这一庞大患者群体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国干燥综合征患病率为0.3%-0.7%,且呈上升趋势。上述适应症均具备患者需求规模大、有效治疗手段稀缺的特点,泰它西普成为新治疗选择后所对应的增量明确。
同时,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泰它西普针对更多自免疾病的新适应症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启动,将为泰它西普未来带来更大增长空间。
总体来看,作为一款广谱自免治疗药物,泰它西普的爆发力已经足够惊人,但成长才刚刚开始。
/ 03 /维迪西妥的稳与进
另外,作为国内ADC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荣昌生物已获批的HER2 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凭借“稳”与“进”的双重表现,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了更强动力。
“稳”体现在,在安全性优势、适应症差异化优势的加持下,维迪西妥单抗仍保持稳步增长。三季报电话会议中,荣昌生物管理层就表示,得益于围手术期等适应症的推动,维迪西妥单抗三季度销售额同比、环比均实现增长。这也使得,第三季度维迪西妥单抗收入达到2.4亿元,前三季度累计达到6.8亿元。
这种差异化优势带来的增长仍将继续。例如,维迪西妥单抗用于HER2阳性且伴有肝转移的乳腺癌适应症,于上半年获批,是国内唯一获批该适应症的HER2 ADC药物,将成为又一增量来源。此外,公司明确表示会积极参与2025年医保谈判,为2026年药物继续放量奠定基础。
而差异化探索,仍为维迪西妥单抗带来“进”的空间。日前的ESMO大会上,维迪西妥单抗的临床数据惊艳全场。其公布的“维迪西妥单抗联用PD-1抑制剂”方案,以13.1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31.5个月的总生存期(OS),建立了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中国标准,为HER2表达的患者群体,提供了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化疗法。
荣昌生物预计,该适应症将于2026年年中获批。疗效、安全性叠加价格优势(仅为“EV+K药”方案的三分之一),意味着其在该适应症的中国市场将极具竞争力。
除维迪西妥单抗的“进”外,荣昌生物在肿瘤领域的整体布局也呈现“进”的姿态。
一方面,新靶点、新载荷的ADC药物加速落地。除CLDN18.2 ADC、MSLN ADC等市场已熟知的增量品种外,搭载新一代偶联技术与载荷的RC278正处于剂量爬坡阶段,形成多靶点布局,广泛满足实体瘤的治疗需求。
另一方面,其他形式的管线也在持续扩充。例如PD-1/VEGF双抗RC148,ESMO大会公布其联合RC118治疗二线胃癌的PFS达8个月,安全性优异,竞争力已凸显。目前,其单药及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数据仍在随访中,一线联合化疗2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正计划启动3期临床。
更重要的是,上述管线并非独立存在,荣昌生物ADC+IO协同开始形成,可覆盖多适应症、多线治疗场景,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鉴于维迪西妥单抗已实现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且积累了成熟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荣昌生物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将持续释放潜力,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 04 /总结
投资宗师巴菲特曾说,优秀的投资人应是 “长期主义” 者,摒弃投机行为。这一准则对创业者同样适用,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创新药创业者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底层逻辑,荣昌生物的实践便是最佳佐证。
过去,受创新药 “研发在前、产出在后” 特点的影响,市场对荣昌生物不乏争议,例如对其产品力的质疑、对商业化盈利节点的讨论等。但荣昌生物始终以突出的底层研发能力、高效的经营表现回应这一切。
最终,泰它西普不仅在国内推进顺利,其针对 IgA 肾病、干燥综合征等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也相继成功,持续打开成长空间,同时为国际化布局奠定基础;维迪西妥亦是如此,凭借坚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有望冲击年销售额 10 亿元大关,且在辉瑞推动下的海外临床进展超预期,一线联合 PD-1 抑制剂的3期临床试验入组明显提速。此外,正如前文所述,荣昌生物的布局不止于 ADC,ADC 与 IO的管线矩阵合力正逐步形成。
历经数年穿越行业寒冬,如今的荣昌生物不仅财务状况愈发稳健,发展想象空间也在持续拓宽。对于接下来的每一份财报,市场有理由相信,其仍将进一步强化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当前,创新药行情正处于震荡期,市场波动加剧。荣昌生物的案例提醒我们,在此背景下,更需谨记:无论行业环境如何变化,那些 “深耕细作”、坚守长期主义的公司,终将能在行业周期中站稳脚跟、实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