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疫情发生以后,很多生产线一时难以复产复工,接洽我们的客户明显增多。3、4月份,很多客户也在这一时期下了订单,加强自动化布局。一台机器人平均能替换4个工人,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也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趋势。”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和3C家电制造,这两个下游产业需求占机器人整体需求量超过六成。
控制器、伺服系统和精密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中技术难度最大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三者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70%左右。国内企业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难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被机器人“四大家族”占据。提升国产机器人研发与制造水平的关键,恰恰在于提升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与质量水平。
“技术方面,公司主要侧重于控制系统、伺服系统、视觉系统以及底层的运动算法这几个方面突破。去年已经突破了驱控一体技术,实现了控制系统和伺服驱动合二为一,由同一个CPU来控制,大大缩小了控制箱的体积,能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技术突破难在需要经过很多研发人员长期的实验和经验积累,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拓斯达相关负责人介绍。
另一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科力尔,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研发伺服电机,但由于伺服电机所配套的编码器、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来自国外,很多地方受制于人。2019年,科力尔重新定位研发方向,确定了研发最新一代集伺服电机、编码器、驱动器于一体的高性能伺服系统,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一代高性能伺服系统。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消费市场(目前约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并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成长。鉴于国内“新基建”逐步落地,以及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发展,预计工业机器人市场还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到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或将超过62亿美元规模。
中金公司认为进口替代短期有望提振行业龙头公司的关注度。中长期看,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渗透率、国产化率的提升空间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