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兽首自从百年前流失海外,到现在还没有全部回来呢?曾流失海外的马首今天回归圆明园是怎么回事呢?马首是怎么流失呢?它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今天(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成为第一个回到原属地的十二兽首铜像。即日起,马首将在圆明园正觉寺长期展出。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2007年9月20日,马首铜像在香港被爱国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成功收回并捐赠给国家。
2019年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为更好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文物保护国际共识,国家文物局经与何鸿燊先生协商一致,将马首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回归原属地。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海晏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海晏”一词取意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十二尊生肖兽首铜像同样铸造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宫廷匠师制作。据考证,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
此外,它们铸工精细,就连兽首上的褶皱等细微之处都有细致体现。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工艺十分精巧。
兽首铜像铸造完成后,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所以,这座喷泉也被称为“水力钟”。
圆明园马首回家是怎么回事?
马首铜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马首铜像被掠夺藏于法国。据最新消息,2019年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
至今,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七尊兽首已经回归。2018年,一件疑似流失龙首的拍品曾现身拍场;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至今下落不明。
圆明园马首之前是由谁收藏?
2007年由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
在中国,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是知名度很高的文物。
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海晏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海晏”一词取意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十二尊生肖兽首铜像同样铸造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宫廷匠师制作。据考证,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
此外,它们铸工精细,就连兽首上的褶皱等细微之处都有细致体现。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工艺十分精巧。
兽首铜像铸造完成后,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所以,这座喷泉也被称为“水力钟”。
关于曾流失海外的马首今天回归圆明园,马首是怎么流失的呢?马首又是怎么回来呢?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