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发展,像一些废物利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也是其中一个,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高校将锅炉房改造成图书馆是怎样改的呢?
近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一个原本废弃锅炉房被改造装修成焕然一新的图书馆,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年代感,将工业美感和文化气息完美融合。据悉,该图书馆共计三层,约2000平米,能同时容纳近1000名学生。
前两天刚介绍了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生用100斤柳条编出爱因斯坦头像,作为校园内的公共艺术品。高校就应该是让才华和创意自由发挥的土壤,让每个学子将自己积累了多年的学识,融会贯通成有活力的萌芽,恣意生长。
比如,如何对待一座旧建筑,使其不仅重新发挥作用又能体现高校培养人才的氛围呢。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艳的举措:将一座废弃锅炉房改造装修成了焕然一新的图书馆。
这个锅炉房属于年代产物,如今已经失去了其曾经发挥的作用。斑驳的砖墙、沉重的铁门、以及老旧的机器等等历史韵味和工业印记,让其有种夹杂着复古和深沉的特有美感。在保存人类阶段性文化遗产方面,与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将废弃锅炉房改造成图书馆的想法就顺理成章了。图书馆历来被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等雅名,或许这个由锅炉房改造而来的图书馆可以称为“房”。不过,暂时这个图书馆的正式名字就是“图书馆”。
在改造的过程中,设计者因地制宜,合理地安排了书架房、阅览室、休息室、茶吧等等开放式的区域。图书馆共计三层,约2000平米,能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学生们学习累了,或者有查阅资料的需要,或者想找个清净的环境自习,哪怕只想拍照打卡发朋友圈,都可以到这个图书馆来,喝喝咖啡、品品茶,享受弥漫着书香和工业气息的静谧。
图书馆的外墙涂鸦上了色彩分明的画作,为这座旧工业建筑增添了现代的艺术气息,也宣告着这座建筑已经脱胎换骨有了新的使命。虽然刚开馆不久,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师生到此体验,表示在工业风格的建筑环境下阅读很新奇,同时一些布置又让人有家的温馨。
一座建筑从竣工就被限制了使用范围和年限,如何在年限内让建筑始终合理利用,是个考验智慧的事情。锅炉房改造成图书馆,让建筑废而不弃、重获新生,让人欣慰和称赞。
锅炉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热能供应设备。电力、机械、冶 金、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 , 以及工业和民用采暖都需要锅炉供给大量的热能。
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热能或其他能量将工质 ( 中间载热体 ) 加热到一定参数的设备。应用于加热水使之转 变为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 , 也称为蒸汽发生器 ; 应用于 加热水使之提高温度转变为热水的锅炉 , 称为热水锅炉而应用于加热有机热载体的锅炉称为有机热载体锅炉。
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看 , 锅炉是一种能源转换设备。在锅 炉中 , 一次能源 ( 燃料 ) 的化学贮藏能通过燃烧过程转化为 燃烧产物 ( 烟气和灰渣 ) 所载有的热能 , 然后又通过传热过 程将热量传递给中间载热体 ( 例如水和蒸汽 ), 依靠它将热量输送到用热设备中去。
这种传输热量的中间载热体属于二次能源 , 因为它的用途就是向用能设备提供能量。当中间载热体用于在热机中进 行热一功转换时 , 就叫做 “ 工质 “ 。如果中间载热体只是向热 设备传输、提供热量以进行热利用 , 则通常被称为 “ 热媒 “ 。
锅炉按其用途可以分为电站锅炉、工业锅炉、船舶锅炉 和机车锅炉等四类。前两类又称为固定式锅炉 , 因为是安装在固定基础上而不可移动的。后两类则称为移动式锅炉。本 书介绍的是固定式工业锅炉。
在锅炉中进行着三个主要过程 :
(1) 燃料在炉内燃烧 , 其化学贮藏能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 使火焰和燃烧产物 ( 烟气和灰渣 ) 具有高温。
(2) 高温火焰和烟气通过 “ 受热面 “ 向工质 ( 热媒 ) 传递热量。
(3) 工质 ( 热媒 ) 被加热 , 其温度升高或者汽化为饱和蒸汽 , 或再进一步被加热成为过热蒸汽。
以上三个过程是互相关联并且同时进行的 , 实现着能量 的转换和传递。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转移还进行着物质的流 动和变化 :
(1) 工质 , 例如给水 ( 或回水〉进入锅炉 , 最后以蒸汽( 或热水 ) 的形式供出。
(2) 燃料 , 例如煤进入炉内燃烧 , 其可燃部分燃烧后连同原含水分转化为烟气 , 其原含灰分则残存为灰渣。
(3) 空气送入炉内 , 其中氧气参加燃烧反应 , 过剩的空气和反应剩余的惰性气体混在烟气中排出。
水一汽系统、煤一灰系统和风二烟系统是锅炉的三大主要系统 , 这三个系统的工作是同时进行的。
通常将燃料和烟气这一侧所进行的过程 ( 包括燃烧、放 热、排渣、气体流动等 ) 总称为 “ 炉内过程 ”; 把水、汽这 -1 侧所进行的过程 ( 水和蒸汽流动、吸热、汽化、汽水分离、热 化学过程等 ) 总称为 “ 锅内过程 ” 。
拓展延伸:
鸿典建筑博物馆
博物馆的前身是一个锅炉房,城市集中供暖后锅炉房就闲置了。博物馆发起人卢迪介绍说,建博物馆有两方面的想法:“一方面,刘鸿典是辽宁人,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希望家乡人对这位建筑大师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沈阳像这样的废弃锅炉房有很多,是城市发展中的遗存,如何在保护这些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改造再利用,建博物馆也是一种尝试。”
这种尝试在博物馆内部得到体现。整栋建筑保存了原有锅炉房的结构和框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起的红砖墙沧桑依旧,铸铁的横梁工业感十足。整个锅炉房被分隔成两个空间,一楼是永久展,展出的是刘鸿典的生平、遗稿和手迹。老照片、旧纸张,融入这老旧的锅炉房里,让人一下子跳回了历史。改造后的新设计让锅炉房增添了许多新功能,二楼的空间可以举办临时展和各类文化活动,宽大的楼梯上设置成一排排座位,配合投影设备可以开设讲。
通过改造,锅炉房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文化中心、交流平台的综合体。博物馆开办一年来,不仅成为建筑业人士热衷的打卡地,也吸引了以建筑为主题的展览在这里举行,法国、德国、日本的建筑业文化交流活动也慕名选择在这里。同时,博物馆也成为向市民宣传普及建筑知识的窗口,“印象沈阳”讲座已在这里举办了8期,从建筑的角度向人们讲述沈阳的前世今生,让建筑学从殿堂里走进市井间。刘鸿典建筑博物馆为沈阳废弃的老旧厂房、老旧锅炉房改造再利用进行了新的尝试。
关于高校将锅炉房改造成图书馆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有对高校概念股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往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