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不仅仅是中国成年女性平均体重59千克出现,中国男女性平均身高出炉也是在这报告中。和体重一起增长的是身高也在增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
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持续改善,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二是营养不足的问题得到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3%降至5.8%;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从4.7%降到了2.2%。
三是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以贫血为例,本次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与2015年发布的结果相比均有显著下降。
通过监测发现,我国居民一些突出的营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
二是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
三是部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如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
“针对居民这些仍然存在的营养问题,下一步,将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这个计划从2017年到2030年进行了规划,以一个行动、一个计划为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
一是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同时加强“三健”促进活动,多吃豆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了更好地帮助居民践行合理的膳食,促进营养与健康,目前我们正在做一项工作,就是组织对现行的《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以指导居民合理膳食,提升健康水平。
二是推进食物供给与人群营养需求协调发展。加强营养对农业、食品加工业等食物产业链的导向作用。
三是持续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食物成分的监测等,动态掌握我国居民膳食及营养状况的变化,评价营养改善工作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实时调整和完善国民营养改善的策略,细化相关的工作措施。
四是针对重点营养问题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干预措施,特别是对当前日益突出的超重肥胖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干预。要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来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
身高决定因素所占比例
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下:
遗传因素:70%由遗传决定
虽然遗传占身高的70%,但不代表不能改变,后天营养,运动,睡眠等。在增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营养因素:偏食影响身高
食物供应不均衡和偏食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身高比同龄正常孩子低时,不应该忽视营养因素。他们应该多吃含钙的食物,比如每天1-2袋牛奶和鸡蛋。另外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一定不能少,要保证营养平衡。当发现孩子比正常孩子矮一头时,不要盲目等待,把孩子送到正规医院。
内分泌因子: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高矮的主要原因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需要去医院检查生长激素值是否正常。性激素分泌过早也会影响最终身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不仅会影响身材矮小,还会影响智力发育。
运动:跳高、跳绳、游泳、打球、踢球、踢足球和打篮球都有助于身高的增长
运动后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会促进长骨骺端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使人长高。对长人运动有帮助。如直线运动:跳高、跳绳、游泳、打球、踢球、打足球,打篮球等。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孩子多运动,不要因为身高不达标而降低以后就业择偶的门槛。男生一般13岁左右开始青春期,女生一般12岁左右开始青春期。这个时候如果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期,以后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也有一些孩子过早进入青春期。
睡眠:会睡觉的宝宝长大个
获得足够的睡眠保证长时间,尤其是不破坏生理睡眠时间。因为正常人分泌的生长激素是脉搏分泌,白天脉搏很低,所以晚上11: 00-凌晨1:00深度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量最高,是24小时总量的一半,所以不要让孩子睡得太晚,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正常生理高峰,从而影响长孩子的生长。
心理因素:心理健康有利于“成长”
长期的精神压力,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临床上有一种简称为“精神剥夺侏儒”的病症。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