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以来,圆明园一直都是没有修复的,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本次圆明园首次修复琉璃构件是什么情况?什么时候修复?为什么要修复呢?圆明园修复后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圆明园首次修复琉璃构件:
12月24日,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展示了等待修复的玻璃构件。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开始了“修复1860”的第三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将首次修复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它还将修复24件瓷器包括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康熙斗彩水仙灵芝杯、康熙黄釉缠枝花纹盘、康熙青花龙凤纹碗。
圆明园“修复1860”一期已完成青花缠枝莲瓷绣墩、康熙团龙纹瓷碗等6件瓷器的修复,二期已完成雍正青花碗、“地天母”佛像等11件文物的修复。
同时,圆明园管理处还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了3D扫描,并将信息收入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游客可在圆明园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为什么要修复:
记者走进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站,“文物医生”正在对一些文物进行修复工作。“修复琉璃构件曾经常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无法保留琉璃本身的颜色。我们这次挑战全新领域,首次尝试对琉璃构件进行修复。”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说。
“尝试修复琉璃,是因为要重现西洋楼的彩色原貌。”陈辉说,当游客参观散布着乳白色石柱的西洋楼时,这是必不可少的。在游客的印象中,西洋楼是素色的。然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如考古和历史档案查询,人们发现西洋楼在毁灭之前其实是“色彩缤纷”的。陈辉说,西洋楼的柱子内部是木制的,然后是砖砌的。最外层是西方常用的大理石,大理石上的很多西方纹饰都是玻璃构件,通过榫卯镶嵌而成。琉璃成分色彩丰富,有黄绿色、天蓝色、祖母绿等。
在1860年的灾难中,西洋楼被付之一炬,只留下破碎的墙壁和破碎的玻璃部件。圆明园管理处首次在“复原1860”三期计划列出了五种琉璃构件,并通过清洁、预拼接、粘接、匹配、找平、着色、绘画装饰和上釉等方式,努力恢复釉面构件的原有特征。
在文物修复工作站,记者还看到墙上一张放大的西洋楼黑白照片。工作人员创造性地把现有的彩色琉璃构件做成“拼图”,他们可以把彩色琉璃构件放在西洋楼上,再现西洋楼的原貌。
圆明园修复后的样子:
当时,圆明园用国内民间艺术家创作的无数艺术作品,收集了大量稀世珍宝。现在,这些珍宝只能在外国国家博物馆看到。如果你想拿回中国祖先留下的艺术品,你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甚至有些钱也买不回来。真的只留下无尽的失落和叹息。
在那些日子里,圆明园只是皇室和贵族们玩耍和娱乐的地方。在清朝,富人和有权有势的人的思想都反映在圆明园的奢侈品上。清朝对外界封闭,傲慢,不思进取。当八国联军的枪炮兵临城下才打开,无数珍宝被抢,艺术品被抢走,它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
圆明园的废墟和修复后的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什么导致艺术园变成了废墟?没有人关心荒野中的瓦砾。我们只能明白,思维落后,科技落后,生产力落后,就会挨打,就无力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强者掠夺。国家强大了,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
以上就是圆明园首次修复琉璃构件的全部内容,感谢关注。
推荐阅读:圆明园马首将展出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