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零下22摄氏度,冰下潜泳85,想想难度怎么样呢?40岁女子在贝加尔湖冰面下游85米安不安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0岁女子在贝加尔湖冰面下游85米安不安全呢?
当地时间1月11日,40岁俄罗斯女运动员Yekaterina Nekrasova(叶卡捷琳娜·奈克拉索娃)完成了这一壮举,并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了解,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冰层厚度25厘米,她只穿了一件泳衣,全程大约用了1分半钟,始终没有浮出水面,游了279英尺(85米)。
此前世界记录是230英寸(70米),由南非游泳运动员Amber Fillary于2020年在挪威冰下创造。
根据吉尼斯规则,冰下游泳不能使用潜水衣和脚蹼。
为了保证其生命安全,沿途的冰层每隔一段距离就要切穿25厘米的洞。
据了解,冰水游泳这项极限运动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拥护者认为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以及免疫系统。他们说,它甚至可以对抗抑郁症。
冬泳者为什么不怕冷?
常年练习,已经习惯了。说起来不可思议,它的运动效果肯定很明显,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去冰里游泳。事实上,冬泳者通常像普通人一样御寒。你试了以后就知道冬泳不怕冷是什么了,所以只剩下一个字,“爽”!冬泳者通常在夏天或秋天开始活动,并持续到寒冷的冬天结束。水温从15度以上变化到15度以下至少三四个月。如果抛开勇气和毅力的因素,这个过程谁都可以做到!
人体有很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1)根据生理学知识,人体体温是恒定的,一般维持在36.5C左右,这是维持正常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别很大,肝脏最高温度达到38.5,下丘脑达到38,体表温度低于体温。气温23C时,躯干温度32C,足部温度27C,但核心体温保持不变。冬泳虽然体温有变化,但都是在36.5c左右的恒定体温下进行的,只有在冬季游泳过度导致体温下降时,才会有危险。
(2)陆地运动时产热急剧增加,身体深部出现运动诱发高温的生理现象,有利于运动功能的发挥。室温游泳代谢率低,不会引起体内高温,但冬泳不是这样。冷水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产热。体表体温急剧下降,体内温区收缩明显,直肠温度急剧下降,体温反而更高,导致运动中体温升高。虽然时间极短,但也体现了人体从压力中自救的本能。
2.冬泳中体温的损失和产生
(1)体热损失。冬泳时,皮肤与水直接接触,身体深部的热量通过传导向外传导。还有,由于水的对流,带走了大量的体热,所以是一项耗热量极高的运动。
(2)体热生成。人体的热能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通过化学转化来转化。产生热量有几种方式。
休息时,体热主要来自内脏的代谢,占体热的56%,而肌肉热的代谢只占18%。
运动时,在做功的过程中,对骨骼肌能量的需求成倍增加。如果剧烈运动1-2分钟,肌肉对能量的需求比安静时高120倍,肌肉产生的热量占身体热量的90%。
寒冷刺激加速体内产热。29C安静环境代谢率最低,低于20C时,代谢率开始增加,10C以下代谢率显著增加;环境温度越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越高,代谢率增加40-60%。
下丘脑收到冷刺激信号后,立即分泌大量甲状腺、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使机体产热急剧增加。
冷却产生热量。感冒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引起寒战。寒战是骨骼肌不自觉的节律性收缩,消耗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寒战最强时,体内产热可增加4-5倍。冬天游泳后换衣服时打寒战是有帮助的
冬泳时,下丘脑接收冷刺激的信息。一是传导神经发出冲动,血管运动中枢兴奋,周围血管收缩,减少了周围的血流量,增强了皮肤保温层的效果。这时,皮肤不那么血色,苍白,出现“鸡皮疙瘩”。头、手、脚疼痛是冬泳的冷期。冷感期交感神经兴奋,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身体能量代谢增强,体内深部温度升高,从而使下丘脑温度升高,引起热敏神经元兴奋,发出指令,缓解外周血管紧张,身体深部大量热量随血液向皮肤扩散,产生不冷不热的热胀感。这是冬泳的热膨胀期。
人体有限的能量储备无法抵抗冷水的无限吸热,下丘脑温度持续下降,不再能引起热敏神经元的兴奋,使外周血管再次收缩;皮肤出现苍白和“鸡皮疙瘩”发冷,进入冬泳的发冷期。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水,就会出现体温过低:强烈的寒战,动作迟缓,语言不清,四肢麻木等症状,对身体不好。
(2)冬泳体温调节设定点。由下丘脑头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控制,成为温度设定点,在冷感期将设定点上移至运动高温点,使身体进行产热、升温、保温等一系列调节反应。在热胀期,当体温因冷水吸热过多而被迫向下偏离高设定点时,会通过发冷等产热手段来纠正偏差,发冷期往往会因体内热源枯竭而导致设定点失控。
(3)冬泳体温调节的负反馈和前馈,医学上称为体温调节自动控制系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与各效应器之间存在双向关系。效应器不断向下丘脑反馈其生理变化的信息,不断修正和调整下丘脑发热的指令,准确确定新环境下的温度设定点以维持平衡。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不仅有效应器向下丘脑的负反馈信息,还有前馈现象。比如冬泳前进入更衣室时,冬泳场上的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启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制,这是前馈现象。
(4)冬泳体温的行为调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不受意识控制,通常称为自主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另外还有行为体温调节。冬泳是在高级神经中枢指挥下进行的。冬泳时,将各传感器的刺激信息引入大脑皮层,在第二信息系统的参与下进行高级合成,通过大脑的运动中枢发出指令,产生产热。对保温的行为反应,如戴橡胶泳帽、加快游泳速度、用手摩擦皮肤、跑步取暖、跑完水喝一杯热茶等。有意识地御寒保暖。行为体温调节是自主体温调节的补充。
关于40岁女子在贝加尔湖冰面下游85米安不安全,难道不怕冷吗?冬泳的人为什么不怕冷?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有对神农架金丝猴冬日雪地觅食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往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