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年结婚人数减少400多万对的消息登上热搜,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结婚平均年龄日渐增长、单身群体日益扩大、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等问题、备受关注。
6年结婚人数减少400多万对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结婚对数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2010年结婚对数为1241万对;2011年达到1302.4万对,其后两年继续增长,2013年结婚登记1346.9万对;在经历了这一近十年的历史高位后,其后六年连续减少。
2014年结婚对数开始下降,降到1306.7万对,其后,结婚对数每年下降1个台阶,2015年降至1224.7万对,2016年降至1142.8万对,2017年降至1063.1万对。2018年虽然继续保持在1000万对以上,但到2019年,就跌破了1000万大关。
民政部的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构和场所共计5594个,其中婚姻登记机构1068个,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比上年下降8.5%。结婚率为6.6‰,比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
如此算来,2019年结婚对数比2013年最高峰时减少了419.6万对,下降31.2%。
其实,上述这种情况,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还是蛮多的,比如现在非常火的一个词,叫'单身经济',就是这种现象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换言之,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可以带动一些行业发展的。另一方面,随着这种现象的加剧,未来我国的人口可能还要进一步减少,随即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现象,导致总人口减少等等。
6年结婚人数减少400多万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登记结婚人数在减少?
一方面,适婚的人群总量在减少。从历年的出生人口看,1986~1990年这5年出生人口都超过了2300万,尤其是1987年更是创下近40年人口出生的最高峰2508万,1988年也有2445万。这部分群体进入25、26岁的结婚阶段时,正是2010年到2014年,因此,这期间结婚对数也比较多,在1300万对以上。创下近十年最高峰的2013年,对应的恰好是1987年的出生人口高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年出生人口不断走低,1991年出生人口降至2250万人,1992年降至2112.6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大关,到1998年跌破2000万大关。
按照这个基数,未来几年结婚对数还将继续走低,可能会跌破900万对乃至800万对。
另一方面,平均结婚年龄线越来越高,晚婚乃至不婚者越来越多。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大城市目前很多人受教育的年限比较长,比如读了硕士、博士,结婚也会比较晚。硕士毕业一般都25、26岁了,工作几年就接近30岁了。
多重因素推迟婚龄
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了年轻人的结婚年龄。胡刚说,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比较大,虽然工资高的人比较多,但也有工资不怎么高的人。
首先当下适龄结婚青年普遍接受了比较高的教育,在大学毕业之后普遍年龄已经在二十三、二十四岁左右,而如果再选择读研,毕业年龄应在二十六、二十七岁左右,而通常除非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或者家人催着结婚会选择毕业结婚,否则结婚时间应当至少是在毕业三四年以后了,因为那时工作相对稳定、收入也比较高,且与对方也有了比较深的了解,选择结婚的各个条件也比较成熟了。
其次,现在年轻人比较有想法,普遍追求自由,结婚会对生活的自由度作出相当大的限制,年轻人为了自由自然是将结婚一事能拖就拖。同时作为有追求的年轻人,往往会将工作放在家庭的前面,在工作事业没有很大的成就之前可能会很少考虑组成家庭。
最后,现在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太大,结婚就意味着要买房,而房子对一个家庭从来都不是一笔小的开支,除过父母支付房屋首付之外每月月供也是一大笔开支,没有稳定工作稳定的收入是负担不起的。结婚对于两个青年男女来说可能仅仅是增加形式上的称呼,而在结婚之前双方完全可以过结婚后能过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大的必要。
以上是关于6年结婚人数减少400多万对的消息介绍,对此感兴趣的话也可以了解一下3月1日起这些收费全面取消的相关消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