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强化作业手机等管理相关内容介绍:
教育部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作业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
作业管理
吕玉刚指出,着力强化学生作业管理,各地各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要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确保作业难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不得超过课标要求。
他强调,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和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聚精会神抓教育教学工作。省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市县教育部门要强化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中小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要加强教研指导,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手机管理
各校“升级版”手机管理办法将在新学期开学前后出台。此次校级管理规定将更加细致、更加“接地气”,学生将参与“新规”制定。此外,校内违规使用手机的惩戒举措也将明确提出。
要求各地中小学确保手机管理落实见效:1.按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管理措施;2.学校要把手机管理具体要求提前告知每个家庭、每个学生,争取理解与支持;3.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装置。
在小学中,佩戴电话手表的学生越来越多。“电话手表”设备是否也将严格管理规范,据海淀区某小学老师透露,电话手表同样属于学校手机管理对象,要求学生尽量不佩戴电话手表入校,如带入校园,必须交由老师来管理。
中小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习效率低下。在自然环境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认知是混沌的,对于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还未掌握,每天应学多少为宜,什么时间复习最为有效,如何只学习尚未掌握的知识等等的认识是模糊的,无法做到精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掌握的东西还在花时间学习,未学会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很多时间花在重复学习、无效或低效学习上,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中国现行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不低于6节课,初三、高三更是基本没有周末,加上大量的考试和课外作业,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生普遍是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考试和做不完的作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最长,课堂最积极,不良最少,但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最低。
3.教师压力过大。在现有国情和现行下,由于升学的压力及家长的预期,教师的压力也过大;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大量备课、备考、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等等也造成很多教师身心疲惫。
4.学习过程无法监控。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对学习和教学活动都无法做到同步监控。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活动只有通过课堂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才能够得到评估。然而,这种评估有三个重大缺陷。其一,测试无法覆盖学生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其二,由于评估滞后,无法对学生学习活动即时提供指导;其三,无法精确地知道每个学生哪些知识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等学习进步情况。
5.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千百年来,教育基本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有的一个基本预设是,老师只能保证“教”,并不能保证“会”。即使是再好的教师也只能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旁征博引。能否掌握所有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复习。
教育部:强化作业手机等管理其实不是第一次关于中小学的规定了,之前就已经有过相关的规定:全国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批改作业,而且手机和作业问题也是现在中小学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