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耿瑞雪 王若宇
江北新区新一轮空间规划重塑大江北发展格局,当中提出,通过越山发展的科创都芯和都市极核,共同构建双核体系,成为大江北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作为江北新区制造业发展主阵地,智能制造产业园随之打开发展新格局——以南京北站枢纽为都市极核,打造48平方公里的江北新区智造走廊,通过产业主导、科技赋能、产城融合、组团推进等提升策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链接南京北站科创门户、优化智造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而走进这条产业走廊,已然可以看到先进级智能工厂的“智控天下”,可以见证百亿级产业的“华丽转身”,更可以遇见智造新势力“拔节生长”。
跃升“先进级”——
智能工厂锻造制造新高度
在中车浦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厂的中控室内,构架智能产线工位长孟飞轻点产线管控平台界面上的一个红色机器人图标。随即,记者眼前便呈现出编号为811-003-WX的焊接机器人,其各项运行参数,包括实时动作状态、温度、湿度及耗材使用情况等尽显无遗。
透过玻璃幕墙,孟飞指着一台机器人告诉记者,“那就是811-003-WX本尊,我们采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中控MES系统与各智能化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整个车间实现管控。”
每天,孟飞会从中控室将工作任务精准派发给各个工位,在运行中,也会将出现的问题预警及时派发。数字化管控系统是孟飞最好的“排产”助手,它会将排产计划分解到月度计划、四日计划,以应对变化的生产需求,实现柔性生产、透明管理。
这是中车浦镇的构架焊接智能产线,在2023年投产后,已稳定运行2年有余,拥有关键智能设备22套,焊接自动化率达90%左右。
前不久,省工信厅公示了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企业名单,智能制造产业园共有4家企业的智能工厂入选,包括南汽高效智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国电南瑞三能智能电力仪表源溯智造智能工厂、中车浦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厂与雷尔伟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轨道交通高可靠牵枕缓智能工厂。
获批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标志着企业具备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能力,可广泛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已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互通共享、关键生产过程精准控制、生产与经营协同管控。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近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园引导企业顺应数字化浪潮,积极落实智改数转,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制造工厂到智能工厂,再升级先进级智能工厂,就是在循着这条基本路径,不断推动制造业升级。
中车浦镇车间工艺员丁立昕介绍,焊接作业环境较为恶劣,智能产线既满足了提升工人工作环境的需求,又避免了焊接质量受人为状态影响的弊端。更为关键的是,运行过程中,产线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对产线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再对产线运行的成本、节拍等方面进行持续性优化,大幅提升产品质量。
“我们的智能车间自2023年投用后,还在不断对它进行升级。”国电南瑞三能电力仪表(南京)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万年旺介绍,该公司智能工厂建成后,实现了智能装备全面应用、生产物料精准配送、生产信息跟踪追溯、生产过程实时管控、安全环保智能管控、能源消耗智能管控、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产线内外联动协同。智能工厂投用至今,产品不良率减少63%,物料配送人力减少60%。
在不断升级过程中,企业还将前期研发、设计开发到后期营销、工程服务等全流程环节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全链路覆盖。同时自主搭建AI大模型,从数字化管理平台中提炼海量数据,以AI赋能生产管理决策。
集群“聚变力”——
百亿级产业焕发智造新活力
全马力转型的南汽江北新区基地,今年迎来新产品“爆发年”。南汽副总经理孙宏根介绍,基地今年推出多款重磅车型,包括上汽全新纯电架构E3平台下的荣威纯电D6和即将上市的全新MG4,以及下一代RX5系列换型升级产品。今年的新产品涵盖了传统燃油汽车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能够满足国内、国外双市场的C端和B端需求。
新车型“爆发”,产能同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南汽江北新区基地整车累计下线量同比增幅显著。
走进基地的智能工厂,大厂转型的动作更加具象。自主研发的AGV小车沿着路线灵活运行,600余台焊接机器人在各自工位高效作业,长千米的现代化产线上,承载了内饰安装、底盘整合、电路调试等各类复杂工序。
“为了巩固和提升产线的柔性化能力,我们对智能工厂持续升级。”孙宏根说,为适应新车型的导入和稳定生产,基地在车身车间导入了E3平台模块,对油漆车间完成了环保改造,对总装车间新增了检测线与动力电池转运线,同时新建了BDC立体车库等产线。
以南汽集团为核心的汽车产业、以中车浦镇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两大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是园区智慧交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园紧抓产业优势,顺应产业变革,推动两大百亿级产业链条加速“焕新”。
在南汽江北新区基地周边,新能源电池、汽车模具、底盘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密集集聚,并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
大厂“转身”带动链条“舞动”。为满足南汽E3新平
台的高标准要求,周边配套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水平;电池车间CTP(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车身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一批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应用,要求供应商需同步提升其技术和工艺水平;在精益管理的带动下,供应链企业随之优化流程……
把视角转向另一个“百亿级”,焕新升级的场景同样火热。
6月,由中车浦镇研制生产的CR200J复兴号动车组,从智能制造产业园陆续抵达成都、昆明、杭州等地。这些新车型,会服务繁忙的暑运,载着南来北往的旅客云游四方。如在昆明,就有15组“浦镇造”新车加入昆铁,包括CR200J1-C平原型动车10组和CR200J1-D高原型动车5组。
龙头引领,“链”上企业齐头并进,让智造走廊驶出的“浦镇造”一往无前。
在上海、深圳、南京、苏州、杭州等多个国内城市近百条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线路,以及海外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中,都有“雷尔伟制造”的身影。
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类型轨道交通车辆车体部件、转向架零部件及电气系统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铁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覆盖时速60公里至400公里的各类型轨道车辆。
其中,牵枕缓组成,是地铁车辆非常关键的焊接结构部件。该产品多为定制化订单,总订单数多时几百辆车,少时不过几十辆车。打造一个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生产的智能制造工厂并不容易,雷尔伟做到了!建设牵枕缓智能工厂,雷尔伟不仅将设备进行了自动化改造,还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将生产各要素高效、有机串联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制造工艺水平和车间生产效率。
“按照一天8小时工作时长来计算,该车间从以前一天仅能生产3—4辆车车体部件的产能,达到现在每天可生产8辆车以上车体部件产能,生产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雷尔伟相关负责人介绍。
发动“新引擎”——
“天空智城”重塑产业新空间
智造走廊自北向南根据现有产业优势布局,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智能终端装备、第三代半导体、绿色能源、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
智能制造产业园紧抓新一轮规划机遇,乘势而上,培育新引擎,开拓新空间。
6月中旬,江北新区“天空智城”规划概念重磅发布,提出要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先导区。记者细究规划发现,这是完全打破传统产业集聚区的新型产业空间。
规划提出,以垂直叠加的共享空间模式,实现土地效率的几何级提升。
规划发布现场,智能制造产业园企业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与10家合作单位完成共享工厂共建签约。何谓“共享工厂”,即提供柔性化厂房模块供企业需求自由切换、组合,搭建智能物流网络让原材料与成品在立体通道中高效流转,建设各类研发、智造、测试等空间供企业共享。
而“天空智城”则从整体上采用“一核三区一廊”(研发核心、智能制造区、测试应用区、综合服务区以及滨水绿廊)模式。高端装备共享,生态内技术交叉链接,在这里,企业之间可以打破“创新内卷”,真正实现产业共生。
作为“共享工厂”的牵头企业,早在几年前南京聚隆便成立子公司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布局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领域。
短短四五年,低空已经成为南京聚隆强有力的新势力板块,快速增长。聚隆将目光聚焦在技术含量较高的eVTOL领域,为提升研发制造水平,还与南航等高校深度合作。目前,凭借较大的先发优势,聚隆已在碳纤维复材结构件及零部件与整机装配领域获得先机,其无人机整机交付以及涵盖设计、制造、售后等在内的全环节整套装配交付,都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
“这一赛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制造园又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我们非常有信心并将积极参与‘天空智城’的建设。”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曙阳说,高校资源、制造业和软件业基础、高端新材料企业集聚等,这些都是江北新区发展低空产业的重要优势。
智造廊道上,新引擎轰鸣。6月27日,基蛋生物体外诊断高端仪器配套试剂智能化研发生产项目开工。该项目占地约60亩,项目建成后,将用于高端仪器配套试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实现基蛋生物研发、生产、质控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大幅提升试剂产品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同时,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项目将显著提高产能效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从而更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质量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
智造改变世界,融合创新未来。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正以“智造走廊”为脊梁,全力锻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奋力书写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智造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