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创新驱动 数智赋能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06:06

转自:贵州日报

贵阳高新区一角。(贵阳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贵阳高新区一角。(贵阳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作业。 杨唯 摄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作业。 杨唯 摄

杨唯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作为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工作要求,围绕“强省会”“数字活市”,紧扣“两主一特”和软服业,紧抓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持续加速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产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依托贵州科学城、大数据创客公园等载体,构建起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聚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朗玛信息、东方世纪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的协同发展模式。

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更多企业安上智能“大脑”、接上互联网“云端”,撬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如今的贵阳高新区,数字经济已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成为企业成长的“热带雨林”、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向新而行聚链成群

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区域,数千个工位整齐排列,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与标注界面相映成趣,数据标注师们正专注地对着图像、语音素材进行精细化处理,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的声响此起彼伏,汇成一片高效运转的“数字交响曲”。

据了解,数据标注行业起源于大数据采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数据标注。数据标注师的工作,是将原始数据通过标注转化为可供机器学习的训练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图像识别、语音转写、文本分类等。前不久,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标注师+平台+基地”三位一体模式成功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场景。

“数据标注正迈向专业化、高端化,我们以三位一体模式构建产业示范,搭建起覆盖全国的数字经济平台。目前,公司有2500多名数据标注师,预计年底达到3000人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州介绍,作为贵阳高新区孵化成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省数据标注领域的龙头企业,世纪恒通以互联网为基石,坚持创新驱动,已经搭建起覆盖全国的数字经济平台。

世纪恒通的蓬勃发展,正是贵阳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贵阳高新区聚焦“两主一特”和软服业,以贵州科学城为载体,加速聚集数字经济资源及发展要素,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构建起完善产业生态,形成产业集聚的强大磁场。

贵州北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时空AI数智底座—支撑数字场景精准应用”项目获得第九届“创客中国”贵州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一等奖;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项目、贵州电子商务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码贵州”聚合开放示范项目获评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项目;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七度跻身“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百强”并深耕互联网医疗领域、“39AI全科医生”完成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成为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医学大模型……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成果,共同印证了贵阳高新区在数字技术创新上的“硬核”实力,也生动诠释了园区数字经济产业“百花齐放、聚链成群”的蓬勃发展态势。

“智改数转”释放动能

在位于贵州科学城的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中药提取、制剂包装等环节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透过洁净车间的大玻璃窗,一排排智能化设备正精准执行投料、煎煮、浓缩、干燥等工序,AGV智能小车沿着预设轨道穿梭运送物料,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上跳动着温度、湿度、压力等关键参数。

“过去依赖人工经验控制生产参数,‘药’在生产运行中‘量’的多少主要靠预估。如今通过大数据平台,设备状态、能耗数据等一目了然,完全用数据说话,药品合格率大幅提升。”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珏犇站在智能中控台前,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介绍道,“2015年,企业在启动智能制造基地建设时,曾面临设备兼容性差、数据孤岛林立等难题,但我们还是坚持投入大量资金,联合贵州航天云网打造了中药制剂智能工厂。”

王珏犇介绍,中药生产的特殊性在于对“道地药材”的严苛要求和“古法工艺”的传承依赖,如何将传统经验与数字化标准有机融合,成为转型过程中最突出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原料筛选环节,团队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药材的产地环境、药用价值及有效成分含量等多维度指标进行深度比对分析,最终依据数据结果优选出最适宜的品种作为种苗培育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量化的种植与品质标准。”

王珏犇表示,这种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变,正是汉方药业推动传统中药生产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实践路径。

放眼贵阳高新区,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屡见不鲜。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三代自动化生产线升级,将棕床垫生产合格率提升至100%,并基于客户数据定制个性化产品;贵阳顺络迅达有限公司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打造智能工厂一体化系统,高频绕线电感生产效率提高30%,跻身国内行业前列;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以智能化生产线实现汽车二极管产量增长58%、优品率提升33%,成功拿下国际高端客户订单……

作为全省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区与主战场之一,贵阳高新区积极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更多企业安上智能“大脑”、接上互联网“云端”,撬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为推动企业“智改数转”,贵阳高新区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及时了解企业在“智改数转”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开展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并联合专业数字化服务商,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以及项目资金申报等全方位服务,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今年4月,在贵州省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拟确定单项示范名单》中,贵阳高新区凭借在“智改数转”领域的突出成效成功入选。该区以“数实融合”为主线,加速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城市以开放胸怀筑巢引凤,企业以创新动能反哺城市,双向奔赴的产业生态正勾勒出贵阳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活力图景。去年7月,在贵阳国家高新区(贵州科学城)2024年科技创新暨成果交流夏季系列活动中,贵州科学城业界共治理事会“大数据行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该委员会由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发起,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建设,大数据行业领域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旨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大数据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功能以及大数据相关科研平台的技术服务功能,将贵州科学城建设成为多方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科技园区,促进大数据行业健康发展,为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核心区和“中国数谷”提供有力支撑。

自成立以来,贵州科学城业界共治理事会“大数据行业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大数据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功能,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推动行业内资源参与共享、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在今年4月举办的贵州科学城业界共治理事会大数据行业委员会“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底座的垂直领域商业化研讨”行业交流会上,参会企业代表与科研机构就数据安全、场景适配等难点展开深度探讨,多位行业专家围绕技术应用展开精彩分享。

“业界共治促进技术、数据、场景高效匹配,助力企业解决问题、把握动向,构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新模式。今年,委员会将聚焦标准制定、数据治理、场景落地三大任务,推动‘以场景聚数据、以数据育产业’生态,整合资源促成多领域大模型项目落地。”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数据开发应用事业部总经理谢真强说。

一家家大数据企业,如同数据生态系统中活跃的、各具特色的生物。贵州科学城业界共治理事会“大数据行业委员会”,则如同维系这个生态系统繁荣的关键纽带,为企业的发展路径指明方向,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难题,让大小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生态位,共同成长,让产业聚集的效应如同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般不断强化与扩张。

面向未来,贵阳高新区将持续以数字经济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书写更多“向新而行”的精彩篇章。

亮点

一块屏幕背后的“生命延长线”

走进贵州科学城的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其显示模组生产线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厂房的建设和装修。

“新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线投产,届时每年可新增产值2.5亿元,为企业进军汽车电子、医疗等高端市场奠定坚实基础。”该公司研发总监李振兴介绍,这条生产线的意义远超产能提升,它标志着贵州达沃斯实现了关键跨越:从单一的触屏盖板产品生产,拓展到显示模组产品生产,覆盖手机硬件组成的60%,产品多样性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触摸屏领域的国际领先企业,贵州科学城的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起便将科技创新视为生命线。从贵阳工厂的第一条手机触摸屏投产,到建成全球首条86寸大尺寸电容屏智能生产线,实现1寸至110寸全尺寸电容屏覆盖,贵州达沃斯的成长清晰可见,而今的行业地位已跻身国内前列,成为传音、TCL等一线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近年来,朝着打造全产业链的目标,贵州达沃斯积极布局上下游生产能力。手机/中尺寸玻璃盖板、全贴合、GG触摸屏、模切材料等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建成西南地区最完整、最齐全的触摸屏产业基地,极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贵州达沃斯的进化不止于规模扩张。从传统玻璃盖板生产,到UTG、3D、3A电子玻璃、智能触摸显示一体化产品等一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公司持续推动各类产品“智造”升级:运用纳米级镀膜技术,提升玻璃的硬度、透光率、耐磨性等性能;采用自动蒙砂抛光一体生产线,从入料到产品下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机械手臂拿取大尺寸玻璃上下料……

技术革新和智能设备的“锦上添花”,让贵州达沃斯完美地把触摸、显示、贴合技术相融合,在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贵州达沃斯生产的各类产品,不仅斩获海康威视、海信、LG、三星等全球知名企业的订单,还远销德国、美国等国家,成为全国中小尺寸外挂式触摸屏、大尺寸触摸屏领域出货量排名前列的企业之一。

创新脚步从未停歇。李振兴透露,公司正深入调研技术、市场、人才、设备和品质管控,“未来将持续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探索车载行业和光学镀膜领域,实现从消费电子配套到新能源汽车车载光学、AR光学以及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跨界升级,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短评

竞跑数字经济新赛道

在数字化转型的航道上,企业是当之无愧的“舵手”,园区则是纵览全局、运筹帷幄的“船长”。前方冲锋,后方服务,共同配合才能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如何服务?不仅要有意识,更要有创新。贵阳高新区始终以创新为笔,紧扣“两主一特”和软服业,不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全力以赴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强区战略,整合贵州科学城等创新资源,打造立足高新、服务贵阳贵安乃至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中心……

贵阳高新区不断强化“高”和“新”两大优势,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市街巷,让生产生活展现崭新面貌,迸发全新活力。下一步,贵阳高新区将聚焦“两化融合”水平提升,持续加大在“智改数转”方面的投入与推进力度,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更多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助力更多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