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马鞍山日报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智慧管控中心(资料图)
马钢厂区夜景 记者 唐焱 摄
泓景无人机

汉马新能源重卡

音飞储存
市区航拍 记者 童祖鸣 摄科技与产业齐飞 创新共发展一色
我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市新闻传媒中心调研采访组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
作为沿江的重要工业城市,马鞍山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里镌刻着制造业的印记。
如今,这座城市正在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为什么要融合?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融合的关系是什么?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和引擎,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创新为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如何去融合?
产业蝶变的核心,是对“工业基因”的系统性改变。我市并没有“一刀切”地淘汰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数字赋能”“场景再造”“链条延伸”,构建具有马鞍山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践表明,谁能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先行一步,谁就能在城市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马鞍山作为一座“硬核”工业城市,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创新突破,持续擦亮制造业这张具有马鞍山市辨识度的“金名片”。
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又大力融通产学研
在南山矿智慧管控中心,小视科技以AI视觉技术打造的智慧矿山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危险区域的主动预警与实时防控,精准破解了矿山安全管理的核心难题。
透过南山矿“智慧矿山”模式这扇窗,可以窥见我市对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之大。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创新竞争力显著提升,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创新动能、破解发展难题,答好“创新之问”,我市将围绕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机制创新等重点方向,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技术攻关必须紧扣产业发展“真需求”,解决生产应用“真问题”。
坚持需求引领、问题导向,已成为我市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思路,并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全局。我市将持续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及未来产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升级。同时,推广南山矿“智慧矿山”模式,支持更多企业联合科技团队开发贴合生产需求的技术平台,推动AI、物联网等技术在传统产业落地应用,实现“需求导向”与“技术创新”精准对接。
科技创新不能束之高阁。其价值在于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关键在于打破“孤岛”,实现高效转化。
怎么转化?如何赋能?
我市将持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建立重大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清单,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和高校成果路演,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深化专项政策落地,持续推进长三角创新券改革,扩大“科信贷”覆盖面,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科创专属保险产品,降低企业转化成本;培育专业转化队伍,加快技术经理人培养,选派“科技副总”入驻企业,推动安徽工业大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一系列的“组合拳”,正是创新因子深度融入产业血脉的生动体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科技创新的高度,取决于人才的高度;产业竞争的胜负,最终是人才的胜负。
我市将持续扩大“研发飞地”建设规模与覆盖范围,进一步打通区域人才与创新资源双向流动通道,鼓励更多企业依托上海、南京、合肥等科创高地设立研发机构,广泛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形成“研发在外部、转化在本地”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全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科技工作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贯穿各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全市科技系统将持续强化全局观念和市场化思维,以升维思考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战略性,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并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核心支撑。”市科技局规划与政策法规科副科长沙鹏飞表示。
既放大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又培育发展新动能
宽敞明亮的机房内,高大的机柜整齐排列,服务器高速运转,指示灯闪烁不停,海量数据信息在这里计算、传递……
全省唯一的图灵小镇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落户雨山经开区,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撑,有力带动了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发展。纵观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燎原之势”已显。
这个故事,是我市以“创”开路、以“新”致远的最新注脚,也彰显出城市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紧迫感与决心。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所在。
“围绕省委‘创新之问’,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调研谋划、着力破题解题,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融合互促,必须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一盘棋布局。要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优化、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发展改革委产业科副科长谭天表示。
产业与创新如何同频共振?
传统产业是我市产业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不能将其视为“低端”产业,而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我市将逐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支持马钢发挥钢铁“链主”效应,加快推进产业链高端化跃升,并不断探索“绿色科技+”新路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必然选择。我市将依托“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基础,梳理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精准对接;同时,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共享中试基地、检验认证中心、模具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打造产业伙伴园区、专业化产业社区,不断优化产业生态、营商环境,加速推动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
未来产业是决定城市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将抢抓战略机遇,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低碳能源+”等领域,布局垂直行业大模型、低空飞行器制造、氢能、车载光通信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持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及新赛道项目落地马鞍山,加力推动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
既推动量的增长,又注重质的提升
走进安徽音飞智能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的展厅,灵巧的四向穿梭车正沿着轨道平稳滑行、精准停驻、轻巧举升,在指示灯闪烁间就完成了模拟料箱的存取指令,将现代智慧物流的高效图景直观呈现在眼前。
在全局上谋好势后,也要善于抓住关键,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做到“一子落而全盘活”。
那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在哪些关键处落子呢?
“为高质量答好‘创新之问’,市工信局坚持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全面实施‘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的制造业焕新策略。聚焦科技创新源动力、产业体系竞争力、数实融合驱动力、现代化治理内因力、绿色低碳持续力、高质量要素配置力六大核心,精准发力、系统推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产业科科长陈扣骏表示。
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发展行动。谋划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业发展工作方案》,以“创新驱动、赋能制造,企业为主、梯次培育,政府有为、多方共建”为原则,围绕钢铁、装备、化工等产业,每年发布一批典型场景,开发各类“人工智能+制造”模型,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协同攻关,在“研产供销服”等重点环节加强技术合作,形成示范效应,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
全面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机器换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并培育一批深耕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动服务商“能力清单”精准匹配。深化“看样学样”,挖掘转型需求,开展转型场景供需对接,实现重点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规下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完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推动“算力普惠”。加快5G基站建设,推动“信号升格”向“满格”转变,赋能生产经营和公共服务升级。加速推进5G-A、万兆光网试点部署,打造全国万兆园区标杆样板。前瞻布局6G、高速全光通信等关键技术,培育应用生态,积极推进未来网络产业建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我市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突破的关键之年。
乘势而上的马鞍山制造,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