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日前,记者从“我们一起去看海·江河湖海看中国”全媒体宣传活动获悉,在湖北省阳新县仙岛湖,40艘电动力新能源船舶让游客在无废无噪、宽敞明亮的船舱里畅游美景;在宜昌市,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长江三峡1”号游轮让游客领略“高峡出平湖”的壮阔与新奇过坝体验……这正是湖北省大力推进绿色动力船舶、守护碧水的生动写照。
绿色动力船舶推广成效明显
近年来,湖北省抢抓“绿色长江”建设机遇,将绿色智能动力船舶作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抓手,加快突破绿色动力关键技术,提升智能船舶产业水平。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以构建现代化船舶产业体系为着力点,成立国内首个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北绿色智能船舶创新技术中心,持续加大“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建设力度,在长江航运绿色动力船舶推广应用中先行先试,推动湖北绿色动力船舶订单量稳居全国前列。
亮眼数据印证成效:湖北省在建绿色动力船舶233艘,占全国总数的33%;运营绿色动力船舶145艘,位居长江流域第一位。一批标志性项目接连落地——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全国首艘氢能源船“三峡氢舟1”号、全国首艘内河大型甲醇动力滚装船“三峡三通1301”等相继下水运营;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建成运行,鄂州三江港、宜昌秭归港LNG加注站投用,长江干线“江陵—武穴”充换电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为绿色航运注入强劲动能。
阳新县率先破解传统燃油船舶的油污、废水、噪音污染难题。2022年3月,阳新县港航海事人启动客渡船“油改电”工程,通过争取省级新能源项目补助、筹措资金,以“进一退一”“进一退多”原则推进船舶更新。这一举措既是技术革新,更是对“守护一湖碧水”的庄严践行。
新能源船舶制造迎来春天
在政策加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湖北绿色船舶制造驶入快车道。“两新”政策与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催生企业订单激增,倒逼制造端加速技术创新与产能升级。
在位于黄冈的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40多艘万吨级LNG船舶正在加紧建造,部分船舶已初具雏形,预计年底前可以全部交付。
湖北合创重工江船事业部总经理顾江鹰说:“按照传统模式我们1年生产两批,那么我们采取分段建造,现在一年每个船台能达到6批、保底5批。”
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在公司的智能车间里,激光切割机正根据电脑模型精准切割钢板,几分钟就能完成各种形状的构件,编号后再像“拼积木”一样,把一个个构件总装成型,这样不仅快,而且更省物料。顾江鹰说:“我们现在整个的钢板套料利用率达到98%,按1万吨的船舶来看,单条船为船东节省200万元钢板成本。”
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出台后,企业订单激增,合创重工抢抓机遇,提档升级造船平台。目前,公司11个船台、2个船坞可同时建造80艘新能源船,年产能突破300艘。
宜昌船舶工业园同样展现强劲增长态势。受政策刺激,当地船舶企业订单爆发式增长,今年已接到造船订单114艘,其中新能源船舶100艘,同比增长近四成。
政策协同发力筑牢发展根基
绿色动力船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坚实支撑。“十四五”以来,湖北省构建起多层次政策保障网络,加速“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落地见效。
在政策顶层设计上,湖北省政府与工信部签署国内唯一的绿色动力船舶部省合作备忘录,联合“六省一市”发起《区域协同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全力打造全国内河绿色动力船舶示范省份;制定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印发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16条措施,为产业发展明确路径。在资金与机制保障上,推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绿水基金,编制全国首个航运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内河船舶应用绿色能源碳减排方法学》,助力产业标准化发展。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枝江市七星台镇船舶工业园内,湖北东船重工建造的LNG新能源船舶“景鹏1009”于7月1日顺利吉水,成为枝江船舶工业绿色转型的新成果。截至目前,枝江船舶工业园新能源船舶订单突破114艘,总额超50亿元,涵盖纯电动、LNG动力、甲醇燃料等全技术路线,订单已排期至2026年三季度。
湖北东船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红生说:“从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上看,‘景鹏1009’完全达到了环保要求。下半年还有十来艘类似船舶要下水。”
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港口处负责人冯红武表示,“湖北造”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62%、位居全国第一,运营绿色动力船舶145艘、位居长江流域第一位。这些成果不仅为长江黄金水道注入了绿色新运力,更成为推动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