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旅中国)
秋深意浓,大别山的层峦叠嶂仿佛打翻了调色盘。在这片绚烂的自然背景中,霍山县佛子岭镇扑面而来的发展热浪更为引人注目:曾以“一杯酒”香飘四方的迎驾贡酒,如今正以“一片景”绘制新蓝图——从霍山大峡谷漂流的激荡,到六万情峡实景演出的恢宏,一家龙头企业的跨界转型,激活了一方水土的文旅基因。
这里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一条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串联起散落的明珠,打破“单点”游览的局限;一种“文旅+”的融合模式,正让这片红色热土迎来“风景长新”的勃勃生机,印证着“老区不老”的时代传奇。
从酿酒到“造景”,企业转型带动县域突围
霍山佛子岭镇,群山环抱,绿水逶迤。70年前,迎驾贡酒在此诞生,从传统酿坊成长为白酒百强。但迎驾并未止步于酿酒。
2018年,迎驾集团在落儿岭镇打造霍山大峡谷漂流项目,以8公里超长河道、160米总落差打造“华东第一漂”。当时很多人不解:酒企为何做旅游?
俯瞰佛子岭水库五年后,答案已然清晰。2023年,迎驾打造的六万情峡景区崭露头角,次年“五一”这里游客爆满,镇里酒店一床难求。据统计,2024年霍山大峡谷漂流与六万情峡共接待游客8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00万元。
如今迎驾布局的春风美酒小镇、大剧院、霍斛文化馆等十余个项目,串联起淠河沿线五乡镇,形成一座“没有边界的大庄园”。迎驾文旅集团总经理汪胜利表示:“老区企业必须回馈乡土。我们正以佛子岭水库为核心整合资源,争创国家5A级景区,推动霍山文旅能级再提升。”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也为企业跨界注入信心。六安推出“文旅贷”“项目奖补”等扶持政策,仅2024年就为文旅企业解决融资1.9亿元。政银企协同、资源对接会成为常态,社会资本陆续涌入民宿提升、景区改造、文创开发等领域,形成“国企带头、民企跟进、村民参与”的共建格局。
以路串景,从单点游览到全域环线
要想一路尽览霍山风光,必然离不开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这条111.73公里的公路,东起单龙寺,西至漫水河,如一条彩链,将山川、峡谷、古村、新镇一一串起。
“自由停走、随意栖居,一至七天的行程都能安排。”霍山县文旅局工会主席熊纯翠说。这条“最美环线”不仅打通了空间,更突破了季节的限制——冬季,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银装素裹;夏季,滑雪场变身欢乐谷,推出滑草、滑索、星空露营;峡谷溪降项目让游客在攀岩、瀑降中尽情释放。
俯瞰六万情峡景区“冷资源”成了“热产业”。2025年1-8月,霍山县游客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4%和11.6%。
交通的延伸亦带动了乡村的振兴。曾经偏远的村落如今成为驿站节点和观景平台,村民摆起小摊、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吃上“旅游饭”。如漫水河镇道士冲村,依托风景道节点位置发展民宿集群和农事体验项目,旺季日均接待超千人次,户均年增收逾两万元。
多业融合,旅游成长为大产业
霍山的嬗变,是六安全域旅游发展的缩影。作为红色热土、绿色腹地,六安紧扣“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战略定位,推动“文旅+百业”深度融合,系统性实施11项融合方案,突出四大片区联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投运。
“不仅要吸引人来,更要让人留下来。”六安市文旅局局长秦国伟说。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9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8%和31.8%。
以项目为基。六安全面梳理旅游资源单体9176个,精选133个优质招商项目。迎驾水上乐园、西茶谷游船、金寨观光码头等40个项目陆续运营,总投资超48亿元。
以业态为核。低空飞行、溪降探险、沉浸夜游等新业态爆发增长。六万情峡“夏日奇妙夜”推出实景剧加演159场,观演9万人次;迎驾群星演唱会借“票根经济”带动消费1.5亿元。
迎驾春风小镇夜景以景区升级为翼。全市54家景区实施“提标进阶”,完成投资2.76亿元。燕子河玻璃水滑道、独山古镇露营地、汤家汇红军街实景演出等一批项目焕新亮相,实现“老景区、新体验”。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体商农多元融合的“六安模式”:
金寨“村BA”篮球赛打破省域限制,吸引鄂豫皖三地194支球队参赛,场均观众超2000人,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显著;
舒城文翁研学小镇依托千亩莲景打造“演出+集市+体验”消费场景,单次活动吸引3万余人;
皋陶文创乐园推出全天候沉浸演艺,暑期接待超6万人次;
叶集“啤酒龙虾节”发放30万消费券,吸引10万人次客流。
文旅赋能,暖了民生,活了乡村
文旅产业的生命力,最终要落在民生温度上。
霍山落儿岭镇上,何润松经营的漂流用具店暑期日收入超千元。“现在我才真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金寨响洪甸村,“茶二代”范荣坤将老家茶庄升级为“茶+咖啡+溯溪”体验店,年营业额突破20万元,还带动十余名乡亲就业。“每天忙碌,却特别踏实。”
民宿产业成为盘活乡村的关键载体。六安全市现有民宿770余家,其中精品民宿312家。霍山、金寨获“全省皖美民宿集聚区”称号。“推开窗是青山绿水,吃的是土菜香茗,就像回到了老家。”南京游客陈峪在“花开半朵”民宿连住三天仍意犹未尽。
霍山大峡谷漂流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同样惠及民生。金寨推出“行走的思政课”,陡沙河温泉度假区订单增长180%,太平畈石斛小镇年接待50万人次,土特产销售超千万元。2024年,六安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带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2.3%。
更深远的是人的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乡村咖啡馆、非遗工坊、直播基地遍地开花。对翁墩剪纸、六安黄大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发出6大类200余款文创商品,年销售额破千万;在金寨大湾村,曾经的贫困户通过经营民宿、向导服务,年均收入翻了两番。
如今,六安已创成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创建比例达71%,位居安徽首位。
(图片由郭昊拍摄)
责编: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