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10:22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主体性的文化需要一个载体,即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和现实,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获得“自我主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 精神独立性  知识自主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从十二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了系统概括,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包括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①这些重大创新观点,集中表现为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如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本文就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主体性”概念作研究阐释,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在于精神独立性

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一个国家、民族的哲学,说到底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气神。有文化、有哲学,却不一定有文化主体性、有自己的哲学;没有文化主体性、没有自己的哲学,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不会有精神独立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②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物质决定精神。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的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④。在实际生产生活和国际交往中,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是以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基础的。

保持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要保持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一旦经济上依附于人、受制于人,就会逐渐丧失独立行走的能力;要保持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旦政治上依附于人、受制于人,也就变成别人的“提线木偶”;要保持军事上的独立自主,一旦军事上依附于人、受制于人,就丧失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能力,当经济、政治的矛盾冲突以战争的极端形式爆发时,就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挨打。对于这三点,近代中国有过惨痛深刻的历史教训。

有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独立自主,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就会自发产生、自动拥有吗?这也未必,正如物质富足不会自动带来精神富有一样。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然而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并不是均质的、线性的。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解决“挨打”“挨饿”的问题到逐步解决“挨骂”的问题,这背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发生了变化的。例如,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在内的全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被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反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⑤。

精神独立性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在“两个大局”时代条件下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文化对实践的统摄和能动作用,进一步展示了文化主体性及其所蕴含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坚定的文化自我,是维护和继续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伟大成就的根本前提。

文化主体性的基础在于知识自主性

若要提一个问题——人类悠久的文明史,延续传承千年,对于当下的个体来说,留下了什么?尽管对于个体来说,文化的概念可能相对模糊,但大概还是会回答“文化”。

确实如此。几千年来,甚至再往前追溯,几万年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几经变迁,从原始文明,到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到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数次革命性变化。譬如,长城今犹在,但已经不是作为防御屏障的那个万里长城,而是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文化符号。是故,我们可以简言之,“历史留下来的是文化”。进一步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形成“历史留下来的是文化”这样一个判断和观念?原因仅在于我们习得了知识。这个知识来自学校教育,来自父母家人传授,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历练。但从知识传播的源头讲,随着现代教育的体系化和全覆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系统化的知识主要来自学校教育。此时,我们又会经常性地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认识世界,为什么总走不出西方的框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自主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一套西方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文化主体性离不开知识自主性。所谓“自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去—依附”,亦即“in-dependence”,不依赖而独立;二是获得“自我主张”,自作主宰。就第一层含义来说,确立知识自主性,必须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事实表明,在某些核心技术上存在“依附性”,就会面临“卡脖子”问题;而知识体系如果不能摆脱“依附性”,就会面临“卡脑子”问题。客观来讲,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其中心几经变迁。无论是英国的经验论、德国的唯理论,还是法国的激进学说,都是具有鲜明自主性和高度原创性的文化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学术中心逐渐由欧陆转移到美国。当时,作为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美国的学术传统贫瘠而单薄。直到19世纪70年代,皮尔士、詹姆士等人提出实用主义,美国才有真正称得上“原创性”的哲学。20世纪上半叶,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主义,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半官方”色彩的哲学形态。然而,从学术深度、体系复杂程度和影响力等各方面看,实用主义都难以与当时发达的欧陆哲学匹敌。“二战”期间,大量流亡的欧洲学者涌入美国,大大提升了美国人文社科学界的实力。那时一批美国哲学家从英国、奥地利吸收分析哲学,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方法原则,迅速塑造了美国哲学界的主流形态。同时,一些美国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分析哲学的方法——既包括形式化的数理逻辑,又包括日常语言分析,与美国自身的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他们从实践目的和效果出发理解意义与真理,并强调分析实践活动中蕴含的理性推论结构。蒯因、刘易斯、普特南、戴维森、罗蒂、匹兹堡学派,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塑造美国学术传统的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力。

时至今日,这种以工具化的知识生产为导向,以“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为口号,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细小分支进行形式化、量化的研究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必须看到,有一批研究打着“价值中立”或“价值多元主义”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暗中推行美式的“政治正确”,以隐蔽方式维护其话语霸权,形成一种具有高度排他性的“学术一神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性地分析过知识的权力问题,其中包含两个基本点:第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存在诸多勾连。第二,这种勾连正是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在“知识客观性”和“价值多元论”的口号下,任何文明的价值主张都被排除出知识体系,使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与其生产出的知识体系相剥离。它留下一个悖论:什么价值都可以选择,却又什么价值都不能自主选择。因此,只有破除“价值中立”和“价值多元主义”背后的话语霸权,才能明确“自主性”的合理基础。⑥

就第二层含义来说,确立知识自主性,就是要自作主宰。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时,开始使用“自主活动”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自主活动,必须消灭“活动的现代形式”,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自主活动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知识自主性遵从马克思“自主活动”原则,在破除西方知识生产“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的自由知识生产,即“从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获得‘自我主张’”。

一方面,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这个国家、民族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集中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治理模式和制度构成,鲜明彰显着这个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民族的道路选择和前途命运,这必然要求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书写是“有我的”和自主的。另一方面,任何真正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凝练和升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来源于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实践是独一无二的,这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和自主性。

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认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赓续中华文脉,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党的文化领导权,既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管理权,也是党自觉参与、激发引领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话语权,决定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以及中华文明及其发展过程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向何处去”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保证,决定和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伟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⑨

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藏在历史文化深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仅就中国哲学传统来说,从三代王官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皆源自王官之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初基,到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等百家争鸣,到两汉经学,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再到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始终守其元而开生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常用常新的,塑造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创造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升华,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强调文化主体性,不是搞自我封闭,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存活和发展。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使我们的文化生命体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坚持“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⑪。“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从本质上讲,这一文化主体性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和“中国属性”的双重属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两者的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主体性。巩固这一文化主体性,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只有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注释】

①⑤⑩⑪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9页、第46页、第45页、第45页。

②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

⑥周丹:《中国哲学的自主性》,《光明日报》,2025年4月16日,第11版。

⑦《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84页。

⑧储著武:《理解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

⑨李梦云:《深刻把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辩证关系》,《人民论坛》,2024年第24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杨玲玲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