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各地的大国工匠齐聚山城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熠熠生辉的奖章
更是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9月23日—26日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
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行
这场以“匠心铸梦 向新而行”
为主题的“国字号”盛会
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集体致敬
更是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
一次深度交流
作为西部工业重镇
重庆也正成为
大国工匠培育的“试验田”
将工匠精神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赋能产业升级
01
重庆为何能成为工匠培育的“试验田”?
重庆与工匠精神的共鸣,首先源于其深厚的制造业基因。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这片土地上曾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机械化锯木机。从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第一批产业工人的代表黄荣昌、重庆空气压缩机厂青年刨工李秉中到今天的新一代巴渝工匠的杰出代表韩世海、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李渡综合制剂车间制丸工段工段长、高级技师蔡苏,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但基因只是底色,真正的“引力”来自重庆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重庆市总工会 供图当很多地方还在为“抢人”发愁时,重庆早已布局“产业工人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起“企业级-区县级-巴渝大工匠-大国工匠”四级培育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各级工匠人才10694名,技能人才总量达550万人,高技能人才增至176万人,占比达32%。
更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搭建的工匠赋能平台。建成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959个、27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如同遍布全市,让工匠们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如长安汽车近年来将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的“五小”活动和绝技、绝活、绝招的“三绝”创新行动。目前该企业的29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均每年产生300余个“五小”成果,创造节创价值过亿元,培养千余名高级技能人才。
02
从“工匠”到“匠造”,重庆何以破题?
在重庆,工匠精神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它不再仅仅是机床上精益求精的“手感”,更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工匠代表们。重庆市总工会 供图国网重庆电力的韩世海,历经20年不懈努力,成功构建起坚不可摧的电力网络“防火墙”。他独创的数据救援技术,有效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重庆红宇精密的夏元友攻克特种材料成型技术,为企业赢得重大项目独家研制权。这些案例充分显示,工匠的“毫厘之功”正在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金钥匙”。
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与智能化在重庆实现了深度融合。太极集团的蔡苏助中药丸剂生产迈入智能化时代,西南油气田的刘辉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天然气开采。这些“新工匠”证明,传统技艺与先进技术从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赋能。
最具重庆特色的,是工匠精神的“集群效应”。当一个个工匠创新成果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中汇聚,便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竞争力。今年上半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较一季度提升2.0个百分点,制造业回升向好。这背后,正是巴渝工匠、大国工匠的默默奉献和持续创新。
03
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何以成为“样本”
本次论坛主题“向新而行”,精准点出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重庆也蹚出了一条特色路径。
技术转化是最直接的路径。重庆安装集团杨波的创新焊接工法,为企业创效超千万元,长安汽车机电维修首席技能大师刘源的创新工作室制定了《板料检测装置标准》,对相关设备进行改造,使设备故障率降低80%以上,维修时间减少70%。仅此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约维修费16万余元,减少设备停机造成的损失上百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工匠创新从“样品”到“产品”的价值跃升。
长安汽车的技术人员正在检查设备。长安汽车 供图产教融合则着眼于长远。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匠学院等平台,构建起人才培养直通车。这种“工匠进校园、学生进车间”的模式,确保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最具前瞻性的是重庆的生态营造。从“新八级工”制度打破职业天花板,到将工匠纳入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一系列举措让技能人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首批“新八级工”刘道平得知年轻人也投身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事业时露出的欣慰笑容,正是这种生态活力的写照。
承办大国工匠论坛
重庆给出的不仅是一份会议组织的答卷
更是一种新发展模式的展示
这座城市证明
工匠精神是可以驱动产业变革的强大支撑力
当“手艺”变成企业和城市的“竞争力”
专业化“驱动”产业高端化
的发展范式便已形成
正如本届论坛上
一位工匠说的话
“我们过去拼设备、拼规模
现在拼的是工匠的
指尖精度和系统的创新密度”
重庆的工匠精神之光
照亮的不只是生产线上的零件
更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