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在南宁落地运营。
 ▲2025年第八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越南站预赛在河内蔡冠深文化中心成功举办。
    ▲2025年第八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越南站预赛在河内蔡冠深文化中心成功举办。 ▲在南宁市青年人才驿站总部基地站非遗体验区,“竹编”技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体验。
    ▲在南宁市青年人才驿站总部基地站非遗体验区,“竹编”技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体验。
泰国东盟企业家协会成员代表在低空经济“人才之家”研讨无人机结构与技术原理。
 南A中心集中展示AI技术发展全景图,全力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
    南A中心集中展示AI技术发展全景图,全力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秋日邕城,创新潮涌。
“作为南A中心首批签约企业,我们获得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诚迈科技副总裁李流彬表示,南宁市为企业对接本地高校、搭建应用场景,让人才和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南宁市聚焦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打出构建人才政策体系、搭建平台载体、优化服务环境等“组合拳”,以强有力的引才“磁力圈”、产才“融合圈”和留才“生态圈”,筑就了人才集聚“智高地”。
向“新”生长,向“智”而行。南宁市正以人才之“智”撑起产业之“强”,谱写出“以才兴产、智汇南宁”的动人乐章,为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蓄势赋能。
与时代同频
政策红利激活创新动力
“产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精准引育什么人才。”南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宁市紧扣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工作举措,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邕江计划”是南宁引才的重要抓手。该计划构建“顶尖—领军—青年—海外”梯次衔接、内外兼顾的人才引育体系,最高给予1000万元项目资助,支持重点产业精准引进培育人才团队。近两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中,近四成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
政策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润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欧宇菲透露,公司已有3个团队获“邕江计划”资助,近450人次享受各类人才补助、奖励,47人次被成功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政策不仅激励创新,更助力我们面向东盟拓展人工智能业务。”欧宇菲说。
精准施策构筑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南宁人才工作再“加码”。今年2月,南宁市印发关于加快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方案,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引、育、留、用”量身定制一系列专项行动和激励举措。截至目前,帮助重点人工智能企业新引育高层次人才48人、急需紧缺青年人才47人;新增认定“先进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南宁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3个;举办邕城科技讲坛活动6场,为600多名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人才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公益性“技能夜校”主题培训及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2100多人次……
与产业共振
平台载体成为人才摇篮
9月初,南宁市将广西人工智能学院18万平方米场地的“金钥匙”交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方代表手中,为学院顺利开学提供了坚实保障。9月10日,这所广西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迎来首批33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启了广西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新征程。“这标志着广西在抢抓人工智能时代机遇、构筑区域创新高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天若评价道。
今年以来,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全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南宁市加快推动南A中心建设,引进国内人工智能项目51个,与16家东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适应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广西同步筹建广西人工智能学院,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教科产融合基地。
这种围绕产业需求精准培育人才的模式,南宁市早有探索。2022年以来,南宁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断深化合作,逐步形成市校合作共建“113工程”,即建设1个桂电南宁研究院、1个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及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国—东盟智能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学院3个学院,走出了“人才联育、科研联攻、产业联促”的市校合作新路径。
“依托‘113工程’平台优势,我们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获得了与南宁多家重点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的机会,走向了更广阔的事业舞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强保华教授介绍,其团队与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能源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已实现复杂故障精准定位。
目前,“113工程”已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22个,与南宁市重点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20个,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80多人,培养博士、硕士4000多人次,与相关企业合作项目130多项,让更多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从积极引进人才服务产业,到系统布局为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南宁市产才“融合圈”不断深化,播下了创新的“火种”。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南宁签约人工智能项目金额超50亿元,人才与产业协同效应凸显。
与人才同心
暖心措施让他乡变故乡
“购房有补贴、游园可免费……南宁的服务很暖心。”今年8月被认定为D类高层次人才的广西南宁技师学院教师程泽钊说,这些暖心措施让他决定扎根南宁。
留才以心,聚才以情。去年9月,南宁市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创新组建人才服务联盟,推出高层次人才多样化生活服务清单,为人才提供“宿、行、医、学、养”等全方位生活服务,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服务清单推出一年来,全市累计提供服务超40万人次。人才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在今年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开幕式上,南宁市推出第二批服务清单,进一步扩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
为打通服务青年人才来邕留邕“最初一公里”,南宁市引入专业团队,聚焦青年需求,统筹整合优质房源,建成110家青年人才驿站,将免费入住时间从7天延至15天。“这里住宿免费,服务人员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南宁温度。”9月初,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的庞忠宁来邕求职时住进了南宁市青年人才驿站,并很快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截至目前,南宁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入住高校毕业生5328人,其中58%留邕就业发展。
安居是基础,乐业是目标。南宁市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以及低空经济领域的“南宁人才之家”,以“政府搭台、企业主导、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为行业人才搭建学术交流、技艺切磋、成果展示与需求对接的优质服务平台,将人才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真正实现人尽其用、才尽其能。
潮涌邕江,千帆竞发。
从“邕江计划”精准引才,到“113工程”深化产教融合,再到青年人才驿站暖心留才……南宁市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打造更多人才集聚的平台载体和有形场景,着力推动人才资源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故事●
甘斌斌:
“桂电人”与南宁数字未来的双向奔赴
站在广西北投信创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刚毕业一年的甘斌斌语气诚恳:“是‘113工程’让我看清前路。”
这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2024届毕业生,毕业后即成为该公司新基建事业部一员。在校期间,他受益于校企合作机制,多次走进企业一线,触摸产业脉搏。“不只是找工作,更是找方向。”他说。
甘斌斌口中的“113工程”,是南宁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携手打造的一系列战略合作项目,它不仅是校地合作的桥梁,更成为南宁布局数字经济、汇聚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
透过甘斌斌的成长路径,可以清晰看到“113工程”所搭建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图景。3年来,像甘斌斌这样通过“理论+实践”双轨制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已超过3000人次。他们进入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如今,“113工程”通过政策牵引、平台支撑和校友反哺,吸引越来越多青年才俊“带技术返桂、带项目入邕”。华为等头部企业也将“113工程”视为合作的关键考量,进一步强化了南宁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集聚效应。
从一个人的就业,到一座城的产业升级;从一个学生的视野开拓,到一片区域的人才回流——“113工程”在悄然重塑南宁创新生态。
它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仅助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超百项,签约合同金额超亿元,更推动南宁在智慧城市、跨境电商、东盟语料处理等应用领域加快布局。
“这里有机会、有平台、有未来。”甘斌斌说。而南宁,正因千千万万个“甘斌斌”的到来,变得更具活力与智慧。
丁国勋:
从海外求学博士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军者
“南宁这片热土,给了我事业起飞的最好平台。”丁国勋感慨道。
从海外求学博士到跨境电子商务的领军者,丁国勋的职业生涯恰是中国—东盟数字贸易勃兴与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作为广西启迪创新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勋投身进出口贸易二十三载。他深耕跨境中药、健康食品等领域,近年来更专注于跨境产业服务通道建设、海外生态布局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带领企业成为面向RCEP国家的创新渠道服务商。
从获评南宁市“邕江计划”领军人才,到入选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丁国勋及其团队多次站上高层次双创舞台。荣誉的背后,是南宁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海创大赛等务实开放平台汇聚全球智慧,推动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具体实践。
如今,他带领企业成功运营中国首家面向东盟的Lazada跨境生态创新服务中心,服务超450家中国企业出海,推动50多个东盟品牌走进中国市场。
从“海外仓+数字渠道”创新模式,到“总领事直播带货”“东盟品牌服务周”等品牌活动,丁国勋始终致力于让跨境贸易“更通更融”。
“这里既有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也有惜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在丁国勋看来,南宁不仅是地理枢纽,更是政策高地、人才洼地、创新腹地,已成为无数高层次人才实现梦想的起点和支点。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郭少东 宾艺苑 韦静
通讯员杨梓晗 郁钟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宁市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