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网)
转自:扬州网
两面针工厂生产生间。受访者供图主体建筑全部封顶、钢结构初现雏形、土建工程加速推进——在扬州杭集高新区,两面针口腔产品智能工厂的施工现场,节奏快得惊人。自2月开工以来,这座规划为“华东地区最大规模”集口腔、日化、酒店日用品配套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已全力冲刺年底竣工的目标。
对于这家在酒店用品市场稳坐“头把交椅”的老牌国货而言,这座新工厂的意义,远非产能的简单扩张。“我们希望在智能与绿色的双轮驱动下,带着两面针二次创业,迈上全域口腔护理新台阶。”两面针(江苏)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印祥林介绍。
突围“天花板”,向“智”要动能
“去年公司的产能已到极限,许多订单根本接不了。”两面针(江苏)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坦言,道出了企业“甜蜜的烦恼”。
作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两面针中草药牙膏在酒店市场的占有率长期稳居50%以上。每年超过20亿支牙膏从这里发往全球,产品首尾相连可绕地球4.5圈。全国过半酒店的客房内,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然而,辉煌之下,危机潜藏。一方面,拓展日用领域后激增的订单让原有5条大牙膏产线“施展不开”;另一方面,国家环保政策对酒店一次性用品的限制日益收紧,过度依赖单一赛道,让增长触及天花板。
破局,唯有转型。2018年,企业开始布局民用市场与OEM/ODM业务。而新工厂,便是这场战略转型的核心抓手。
“我们新工厂规划引入12条大牙膏生产线、13台智能制膏设备,全部采用国产顶尖装备,投产后,年产能将新增3亿多支,为企业打开增长的物理空间。”两面针(江苏)实业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许乃伟介绍。
“智能化不仅破解产能瓶颈,更是巩固市场的‘关键棋’。”许乃伟介绍,2024年,公司投入2000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已让部分产能提升30%。新工厂将覆盖从原料配比到灌装的全流程,进一步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绿色化转型同步推进。厂房屋顶的光伏板与储能系统,每年可节约20%用电成本;竹制牙刷、秸秆材料产品,已成功打入高端酒店供应链。“用‘地里长出来的材料’做日用品,既是ESG实践,也是开拓市场的敲门砖。”许乃伟介绍。目前,公司的酒店配套用品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并正从“江苏省绿色工厂”向国家级绿色工厂资质迈进。
守正创新,锻造技术“护城河”
然而,对于一家以中草药立身的企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是“术”,真正的“道”仍在于核心技术。
秘诀,始终藏在“两面针”这三个字里。在产品展厅外,记者见到了真正的两面针。这株从广西移栽而来的植物“吉祥物”,正如其名,叶子的正反面都长有小刺。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两面针具有消炎镇痛、止血化瘀之效,是品牌最深厚的根基。
依托江苏省内唯一的“江苏省中草药功能性日化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两面针已积累近40项发明专利,其中超八成紧密围绕中草药成分的萃取与配方优化。
但传承不守旧。在公司的荣誉墙上,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格外引人注目,它所表彰的,是一款名为“羟基磷灰石”的创新牙膏。
“它和我们牙齿的牙釉质,几乎是同一种材质。”印祥林解释道,这种材料在刷牙时不会损伤牙釉质,反而能起到修复作用。这款产品,如今正以“芳草”品牌面向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同。
从古老的中草药到现代的生物材料,研发的跨越彰显了企业的科创雄心。没有这重“护城河”,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便无从谈起,焕新之路也将失去最根本的支撑。
竞逐新赛道,锚定“民族品牌”
拥有了智能的“筋骨”与技术的“灵魂”,两面针谋划的是一盘更大的棋局。
“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巩固酒店用品老赛道,酒店中草药牙膏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已近六成,客户包括华尔道夫、文华东方等国际高端酒店。”印祥林介绍,另一方面全力开拓家庭装牙膏、漱口水、口喷等大日化“新赛道”,让产品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
清晰的战略,必然指向明确的目标。企业计划在3年至5年,实现销售额15亿元的目标。而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定位与愿景。
“我们要打造具有中国人文化归属感的民族品牌。”这已成为企业内部的共识。对于这家老牌制造企业而言,智能化已不仅是生产效率的革命,更是一场从“隐形冠军”向全域品牌跃迁的攻坚战。
车间之外,是新旧动能转换;厂房之内,是国货智慧的沉淀。两面针的焕新之路证明,老品牌并非包袱,而是最珍贵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上,以智能制造为骨,绿色理念为脉,核心技术为魂,老牌国货完全能萌发出超越时代的新芽。
记者 露莎 西伯
责任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