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减肥药在中国,彻底疯狂
诺和诺德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其商业成功甚至将这家丹麦公司的市值一度推升至超越其本国GDP。
它越成功,在中国市场就越能吸引企业入局。据估算,中国的超重及肥胖人群已达数亿,潜在的市场规模无可限量。
故事的转折点定于2026年,届时,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核心化合物专利预计将失效。这为本土制药企业打开了法律和市场的双重窗口。
事实上,一场“抢跑”早已开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至少八家企业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申请上市,另有超过十二家同类药物处于关键的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一个高度拥挤的赛道已成定局。
然而,即将到来的竞争并非千篇一律的价格战,而是不同背景的入局者,采用不同商业策略的一场多线战争。
第 一类是以华东医药、齐鲁制药为代表的传统大型药企。 他们资本实力雄厚,拥有成熟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团队。
华东医药的策略极 具代表性,其采取了“自主研发+外部引进”双线布局。在引进和仿制端,它已在国内首批获准上市了诺和诺德上一代产品利拉鲁肽的生物类似药,并获批用于体重管理。
这一步的战略价值在于,它能提前教育市场、建立与医生的合作关系、并搭建起一支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为后续司美格鲁肽的竞争铺平道路,同时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在自研端,华东医药自主研发的司美格鲁肽类似药,进度也处于国内第 一梯队,确保了其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拥有成本可控的核心产品。这种稳健打法体现了传统巨头的战略纵深。
第二类是以信达生物、银诺医药为代表的新兴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 这类企业在规模和商业化能力上无法与传统药企抗衡,因此普遍选择差异化竞争。
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开发的玛仕度肽,是一款GLP-1R/GCGR双靶点激动剂。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在降糖和减重的主作用之外,寻求额外的治疗效果。其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方面具备潜力,这有望帮助它在未来开辟出一个独立的、竞争相对缓和的细分市场。
而刚刚在港股上市的银诺医药,则展示了另一种差异化思路:市场差异化。在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获批后,它迅速将战略重心转向海外,计划在竞争尚不饱和的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进行注册申报,以“出海”的方式规避国内市场的正面竞争。
第三类是背景最多元、动机最复杂的跨界者。 他们的入局,最直观地反映了这条赛道的热度。
其中,有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的原料药企业,如九源基因、诺泰生物。这类企业原本就生产多肽类药物的活性成分(API),在成本控制上拥有天然优势。他们通过发展下游的制剂业务,试图完成垂直整合,其核心逻辑是在未来的价格战中,凭借成本优势成为最终赢家。
也有在主营业务压力下,寻求“第二曲线”的传统药企。典型案例是曾因胰岛素业务被称为“胰岛素茅”的甘李药业。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政策下,其核心产品胰岛素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公司亟需新的增长点。GLP-1因此被其视为必须拿下的关键转型方向。
其决心之大,从其研发管线中可见一斑:其研发的GZR18(博凡格鲁肽)甚至启动了与礼来公司最新一代产品替尔泊肽进行“头对头”比较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直指“同类最 佳”而非简单的仿制。
资本的直接涌入则将市场热度推向顶峰。凭借代理默沙东HPV九价疫苗建立起强大商业化能力的智飞生物,通过全资收购宸安生物,将两款司美格鲁肽相关产品直接收入囊中,意图用资本换取时间,快速切入赛道。
甚至,主营水泥建材的上市公司四川双马,也在2024年10月通过收购多肽原料药企业深圳健元医药,完成了令人意外的跨界布局。GLP-1赛道的高预期回报,已经开始吸引与医药行业毫无关联的产业资本。
不难预测,2026年后的中国GLP-1市场将开启一场“大逃杀”。尽管价格的大幅下降是几乎所有人都可预见的确定结果,但市场的最终格局,将取决于这些企业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将用什么方式、拿到多少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