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中国航发五人入选大国工匠 解码航空“铸心”之路

时间:2025年10月14日 11:15

(来源:中国航空报)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2025大国工匠人才名单,中国航发动力所项钧清、中国航发黎明栗生锐、航发科技左治建、中国航发南方邓元山、中国航发东安王英武5人入选。项钧清:三十余载扎根试验一线的“攻坚者

  项钧清是中国航发动力所强度试验研究部的一名航空发动机试验测试工。他默默耕耘三十余载,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行动,铸就新时代大国工匠典范。

  精益求精是项钧清的坚守,“细节决定成败,毫厘之间见真章”是他常说的一句话。自1988年入职以来,他始终扎根结构静力与疲劳试验工作,专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力学性能测试与验证工作。

  2016年,团队承接技术难度空前的机匣内压试验任务,设备不达标、方案难落地,面对型号里程碑节点压力,项钧清主动请缨:“我试试。”此后,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分析液压控制原理、推演逻辑控制、修改试验方案,经数十轮迭代,最终创造性提出可行性方案,不仅顺利完成试验,还推动国内相关试验方法进步,成果被多型航空发动机应用。

  创新是他突破的翅膀。2019年,一型发动机零部件试验需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小微载荷、变角度同步加载,传统设备体积大、响应迟滞无法满足需求。项钧清从零出发,优化油路结构设计一体化加载油路集油器,降低试验内阻、提升加载一致性与响应速度;更主导设计同步协调加载作动器,突破量程最小值,不仅保障试验完成,还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试验加载设备,获2020年动力所科技成果一等奖。

  “择一事、终一生”是项钧清的写照。30余年来,他坚守试验一线,主导参与上百项零部件强度试验,覆盖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关键领域,每一次操作都严谨细致、追求卓越,先后获“技能之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如今,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未来我会守在一线,做好‘传帮带’,继续啃下测试技术‘硬骨头’,用一辈子坚守为航空发动机可靠运行站好每一班岗。”

栗生锐:以程序刀具雕琢“中国心”的“数字工匠”

  “高超的技艺都是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这是中国航发黎明高级工程师栗生锐的信条。从怀揣航空报国梦的青年,到推动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转型的“大国工匠”,他用程序与刀具在方寸间雕琢极致,将人生答卷写在国之重器上。

  2001年,22岁的栗生锐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黎明门前,“航空报国”四个红字让他坚定“要在此奉献一辈子”。初入车间,加工中心的轰鸣给了他“下马威”:虽以班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但他第一次装夹工件仍用了半小时,手心的汗浸湿操作手册。为了训练操作技能,车间成了他第二个家,别人下班他仍“钉”在加工中心,反复练习装夹、编程、切削,“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出现失误”。2004年起,他参与各类技能比赛,“白天上班、晚上训练”成为常态,最终在2009年站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领奖台,夺得加工中心操作工项目全国冠军:“技艺精湛不是天赋,而是千万次重复后的肌肉记忆,是对每个微米级误差的攻克。”

  面对数字化转型挑战,栗生锐迎难而上。黎明启动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时,薄壁对开机匣加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自动化加工稍有不慎便会失败。身为攻关团队一员,他暗下决心啃下“硬骨头”。调试阶段,程序故障、数据传输失败、机床零点漂移等问题接踵而至,他与团队日夜守在产线,一个多月后成功让产线稳定运转。这些年,他带领团队突破不断:开发无人干预加工技术提升零件效率,总结100余项绝招绝技,编制《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巧解析》作为青年员工教材,正如他在2020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所言:“有多大的担当就能干多大的事业。”

  2022年12月,“栗生锐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他表示:“一个人的光芒再亮,也不及群星璀璨。”成长于集团“人才强企”战略下,他希望“像前辈那样为后人‘种树’”。他先后编审了教育部《智能数控系统应用技术》数字教材、录制《数控加工中的防错金丹》微课、开发《单机自动化及数字化生产线建设》课程,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技能成才的魅力。从业24年以来,栗生锐用匠心铸造“中国心”,如今他仍感责任在肩:“未来会继续发挥劳模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技术人才,共同打造更强劲的‘中国心’,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荣光。”

左治建:以焊枪守护蓝天梦的“焊接专家”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航发科技左治建的座右铭,没有高深理论与华丽辞藻,却道尽“工匠精神”最本质内核。此次入选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是他继全国劳动模范后斩获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左治建用二十余年践行誓言。1999年,他以拔尖成绩从成都发动机技工学校毕业,虽学的是机械加工,却因公司缺焊接人员,主动成为焊接学徒:“当时接过焊枪时我默默发誓,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就是干好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焊接技术要求严苛,左治建坦言自己在“惊心动魄”中成长。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尺寸钛合金薄壁钣焊机匣制造——当时国内无成熟经验,他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工艺装置,攻克焊接难题,大幅提升该型零部件焊接一次合格率,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随工艺不断应用日臻成熟,最终形成“左治建操作法”,推广后弥补传统焊接焊缝接头易氧化等问题,被四川省总工会评为“四川省先进操作法”。此后,他持续学习先进焊接技术,在复杂材料变形控制上积累经验,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始终坚持“焊接不能只满足‘不出问题’,还要创新节约成本、让焊缝更牢靠”。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左治建被大家亲切称为“左师父”。2016年,“左治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任负责人,汇聚公司技术、技能专家骨干,既攻关生产难题,又孵化青年人才,工作室先后升级为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工作室。徒弟袁术林说:“师父注重双向培养,让我们在实践中增技艺,还鼓励我们学理论。”左治建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徒弟们的待办事项:“该考技师了”“任务节点要结束了”,他说:“这是我的责任,要关心、帮助、提醒他们。”在他带领下,工作室完成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焊接技术攻关60余项、获授权专利23项、撰写科技论文50余篇,培养多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公司科研生产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颗心献给一颗‘心’”,幼时在田间看飞机飞过的左治建,种下蓝天梦想。“当我看到交付的零件焊缝上印着代号,使命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带领工作室聚焦精密焊接技术,深度参与重大攻关:用堆焊缩短燃气轮机火焰筒加工时间,联合兄弟单位实现焊丝国产化,推动手工焊转向自动焊……他的承诺朴实而坚定:“我要让我的焊缝让检验放心,让飞行员飞得安心,让我们的‘中国心’更加强劲有力。”

邓元山:37年革新数控加工的“效率先锋”

  挑战效率极限、突破技术壁垒、推动系统创新、倾囊相授技艺——从业37年来,中国航发南方精密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能师、高级工程师邓元山,持续拓展精密数控设备应用功能,破解关键零部件加工难题,助力科研新机制造技术升级,引领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他坚持对墨守成规说“不”。16岁进厂当学徒的邓元山,深知国之重器的精密复杂,从初高中生补习班到大专、本科,从学徒、技工到熟练操作40多种精密数控设备,他不满足于“学会”,总往深里推敲、细处琢磨。“自身节奏快起来就不想慢,什么都想往前赶”,他主动向中心要项目:2003年,两型航空发动机转批产,他用5年优化1000多道数控工序;2017年,两大机匣攻坚战,不增加设备实现产量翻番;2020年,重点型号研制中,带领团队将13道工序优化为4道,大幅缩短加工时间,完成攻坚任务。“我不想按部就班,想快马加鞭往前闯”,这是他的追求。

  他坚持对固有路径说“不”。2001年,邓元山从普通设备操作转做数控加工,目标坚定:“只有学会、用好,才有追赶世界先进的底气。”一次,公司新增设备出厂标准,允许0.03~0.05毫米误差,但零件精度要求低于0.02~0.03毫米,厂家技术人员调试无果。邓元山边观察边记操作细节,晚上结合资料自学,半年间反复调试,摸透影响精度的关键因素,设计推导公式,攻克13项应用难题,将定向加工精度提高到0.01毫米以内,为高端设备精密件加工开辟新道路。

  他坚持对固步自封说“不”。多年与数控系统磨合,邓元山深知“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主创新”,且“创新不能靠偶然灵感,实践出真知才是‘敲门砖’”。2013年接触TRIZ理论后,他的创新更具方向:改进机匣轴承座底孔加工,提升精度与效率;解决各类机匣30倍径以上深孔加工难题,弥补国际通用代码不足,成果被命名“邓元山数控深孔加工法”;将铝镁机匣加工效率提升3倍,合计节约成本近千万——这些实践印证了“找准方法才能优质高效完成任务”。

  他坚持对自满自负说“不”。“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邓元山始终“传艺、传法、传心”,在南方,大家都知他无“独门绝活”:“有好方法就分享,一点不私藏。”起初“传艺”,研究出新方法就分享给徒弟同事并固化进规程,37名正式徒弟全部出师成骨干;后来“传法”,攻克新技术时带人参研,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培养出技师以上28人、省市级劳模7名;现在更重“传心”:“正确‘三观’与技术同样重要”,他依徒弟性格与知识储备引导发展方向,助其树立航空报国信心与工匠决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53岁的邓元山说:“只要踏实干活,把人生价值融入敬业奉献,就一定能实现航空强国梦。”

王英武:以车床打磨“中国心”的“全能匠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三十余年工作中,中国航发东安车工王英武收获无数荣誉,背后是他始终践行“动力强军、科技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他常说:“我们工人就是要不断‘打磨’,既打磨自己的技能,也打磨‘中国心’。”

  1993年,还在上学的王英武到中国航发东安实习。车工讲究“三分技术七分刀”,为练磨刀绝活儿,他白天练、晚上练,下班后人走光了,仍在实习车间打磨。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东安技校毕业时,他的理论与实践总分获全市统考第一,凭出色成绩跳过实习期直接上岗。刚工作那几年,他的工时几乎是班组最多,产品合格率也是最高的:上班第一年评上东安先进个人,第三年成为东安劳动模范。

  王英武不满足“一招鲜”,立志“一专多能”。他一有空就逛车间,研究各型机床性能,拿着复杂工件琢磨加工方法:小床子不够用就上大车床,三爪机床干不了就用四爪——很快熟稔各类车床操作。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车、铣、磨、钳四大工种样样精通,从技校生到高级技师,仅用7年时间。

  “不服输”是他破解难题的钥匙,“让我试试”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大型薄壁盘类零件因壁薄、外径大、精度高,加工一度“卡壳”,研制进度紧迫,王英武挺膺担当:研究刀具与加工参数,掌握变形规律,创新装夹方法,消除装夹变形,实现产品零超差交付,该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薄壁类零件加工,为东安奠定技术领先优势。近几年,他率领团队自主创新,完成精益改善项目300余项,其中260余项已成果转化,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在实践中摸索的“锥度校正法”“多活合一车削法”等数十项革新技术,支撑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快速提升。

  “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王英武深知培育匠才的重要性。他所在车间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新入职操作者须经他“打磨”,才能进入各工种,新员工也默认“过了王英武这关,没啥问题”。他开设技能专家讲坛,每年为东安培训100余人次;还参编《车工培训讲义》《车工加工技巧案例集》等规范教材。2014年,“王英武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毫无保留传技,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工作室成为东安培养人才的摇篮与淬炼工匠精神的熔炉。“择一事,终一生”,在车工这个平凡岗位上,王英武无悔挥洒青春,践行工匠精神,为航空发动机事业贡献力量。 (杭发轩)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