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以“第二个结合”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06:12

转自:贵州日报

刘秀芳 刘小文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2023年6月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中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个结合”之所以能够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于其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更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在兼容并蓄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从而孕育出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意义的现代文明形态。

深化理论创新与价值重构,明确文化生命体的精神内核。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首先体现为理论范式的突破与价值体系的重塑。马克思主义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思想活力,使其超越历史局限,实现向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使其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与价值主轴。这一价值重构过程需要系统性的理论建设,包括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现代转换,形成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新文化形态。

创新实践路径与转化机制,激活文化生命体的创造活力。新的文化生命体来源于持续的文化实践与有效的转化机制,关键在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转化为民众可知可感的文化产品、服务与体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有效转变。要建立文化资源的现代诠释体系,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与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储存、可视化呈现与互动化传播,增强其表现力与感染力。要完善文化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协作、高效产出的创作生态。文化创新转化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包括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文化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为文化生命体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构建传播体系与认同格局,彰显文化生命体的时代意义。新的文化生命体最终要体现为人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构建多维立体的传播体系,将文化价值理念有效传递至社会各个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国内传播力建设,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善于运用贴近大众生活、符合审美需求的载体形式;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立足中国视角,秉持开放包容,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背后的文化底蕴与价值理念,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化传播需要构建完整的内容生产、渠道建设、受众研究和效果评估体系,形成传播闭环。要重视分众化传播策略,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采用差异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表达。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4VSZ128〕阶段性成果)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