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以“三抓三促”行动为牵引,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大机制,推动美丽甘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成效显著。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至25.7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微克/立方米;2024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较2021年提升2.7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出境断面连续9年保持Ⅱ类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比例达40.45%,较“十三五”末提升19.36个百分点,扎实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隐患排查治理、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以及新污染物治理行动,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建设与“一码贯通”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试点省份之一。
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果巩固提升,黑河流域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干涸半个世纪的青土湖2025年水域面积恢复至27.65平方公里。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54.5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9.46%,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省级34个,“绿盾”行动累计整改涉保护区问题1845个,整改率99.62%,同时出台《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空白,大熊猫、雪豹等旗舰物种种群持续增长,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达108种。
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强劲,碳市场建设取得突破。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22家发电企业配额分配与履约清缴,截至2024年底,累计成交配额1502万吨、交易额9.25亿元;39家水泥、钢铁、电解铝企业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年度排放量0.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积极创建“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21个项目获授信159.4亿元、贷款到位81.46亿元;推动实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敦煌光热发电、庆阳张掖林业碳汇等CCER项目预计年均减排64.45万吨、收益超5000万元。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升级,制度保障更加有力。三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扎实推进,第三轮5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3项,1707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1665件;构建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管控单元952个,优先保护单元占国土面积的39.08%。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覆盖5500余个固定污染源,设置各类监测点位3843个,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出台11部地方性法规、28件地方标准,构建起覆盖各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
环境安全底线持续筑牢,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核与辐射安全强基等行动,构建“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健全完善事前抓预防、事中抓响应、事后抓管理的全流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全省88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方案实现全覆盖,工业园区“一园一策一图”、尾矿库“一库一策一图”示范试点稳步推进,突发环境事件数量较“十三五”下降57.1%,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实现数量与影响“双下降”。
五年来,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举措更加精准,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关键节点,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将以巩固生态成果为基础,以服务发展大局为目标,以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为重点,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