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理论调研·Z世代择城观察记④|大上海的稀有“小众”,让年轻人为之心动

时间:2025年10月20日 06:16

转自:解放日报 朱玲珑

上海到底有谁在啊?这不是“玩梗”。在过去的这个夏天里,就有“路易号”首秀、BilibiliWorld 2025(简称BW)、小红书复兴岛“Red Land”三场活动持续引发了全国各地年轻人,一次又一次奔赴上海的浪潮。不在上海的年轻人为一场音乐剧、漫展、演唱会“入沪出沪”,而在上海的年轻人上班打工,下班可随时随地化身“鉴赏家”:美术展、文物展、脱口秀……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上海充满着旺盛的青春气息与年轻活力。与20位受访者的交谈中,我脑海里冒出来一个关于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大胆假设:虽然80后、90后和00后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上海总能有每个时代年轻人喜爱和需要的文化。上海以它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重塑着中国年轻人享受文化、释放创意、滋养精神世界——上海的文化,永远是年轻人的文化。

大上海的稀有“小众”,让年轻人为之心动

“我觉得上海是具有魅惑力的,这个魅惑力是针对我个人的小众兴趣爱好。”

23岁的阿柠是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的忠实剧粉,她在浙江上学期间就曾多次跨城来上海大剧院看话剧,今年毕业后留在了上海从事影视制片工作,她最近的心愿是抢到前排再看一次《恋爱的犀牛》

和她一样,二次元资深玩家小丁同样被上海的魅惑力吸引而来。相比于报备审批流程复杂的城市,她觉得近年来上海积极拥抱二次元文化,举办了CP同人展、BW、排球少年舞台剧等活动。她将上海视为“中国二次元文化中心”和二次元群体的“朝圣之地”。南京东路上售卖“谷子”的传统百货商场“百联ZX创趣场”,也被圈内人戏称为“中国的秋叶原”。

Z世代的年轻人追求鲜明个性,敢于尝新,同时由于掌握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对新鲜事物的感知敏感,一座一成不变、不够新潮的城市满足不了他们标新立异、情绪价值、多元细分的精神消费需求

回顾历史,上海一直是一个能容纳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以及引领“小众”走进大众视野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咖啡馆文化、话剧、爵士乐对于全国其他城市的市民来说堪称颇为“小众先锋”,但在上海已显得相当主流日常。上海的文化魅力,远不止于历史上经典的大众文学、电影和博物馆,专业性强、圈层鲜明的小众文化正愈发活跃,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潮流名片。上海对年轻人的文化吸引力,是一种将不同文化偏好融入城市生活的理念。

来自马来西亚的吴永乐认为,各国年轻人在上海享受艺术展不会面临过多门槛。她经常去参观美术展、快闪店、浦东美术馆等艺术人文类展览,仅需要购买通票或者一个会员,就能参观整个西岸美术馆或者在曲阜路的美术馆待一整天。相对便宜的价格以及毫无限制的专业身份,让她感觉相对小众的文化不是小圈子的封闭自嗨,反而离年轻人很“近”。小丁则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了徐汇区的二次元游戏街区开发项目,体会到政府对游戏公司在商业上的大力支持。

城市包容小众文化,其实就是在包容年轻人。

来自内蒙古的桃子是一位影视行业的Freelancer(自由职业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既是一位小众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受益者。在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读书之前,她一直觉得每个人必须跟随大多数人的节奏、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来到上海之后她经常接触小众题材,认识很多年轻人,让她感觉可以尽力做“真实的自己”

她感慨道:“这里的文化氛围就是会让你感觉到,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你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越丰富,才更能证明你这个人有能力、有底气。”

放眼中国,上海最吸引年轻人的,其实是文化内聚属性表现出来的包容。无数前来闯荡的外地年轻人聚集在一块,不同风格的人能在上海找到小群体或者舒适点,找到包容个体差异的地方。

年轻人喜欢的上海文化:既世界,又地道

上海,深切回应着中国年轻一代渴望与世界对话的澎湃心声

对于留学归国的受访者而言,上海几乎是他们回国发展的第一站。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艺术专业的Faye感觉除了上海,她很难在其他城市有机会看到《哈姆雷特》等国外剧目。去年找工作时她首选上海,最终加入一家戏剧制作公司就职。她解释道:“戏剧制作公司有运营小剧场,也有制作,主要做国际剧目的引进和运营演出。我当时选择那份工作,主要是觉得能有一个国际的视野,还比较符合我理想的职业规划,那时候刚回国对国际交流比较执着。”

桃子也观察到一个现象:不少从欧美学习电影归国的留学生,会选择在上海拍摄他们的第一部长片或参赛作品。在正式进入行业接受体系化训练之前,上海在他们看来是一个从事创作和感受文化氛围的“中转站”和“过渡带”。“他们哪怕知道北京是电影产业的集中地,但是会先来到上海,后面考虑行业发展的必要路径再转移到北京。”她举例说,业内著名声音指导黄铮从美国回来后,第一站也是在上海,两年之后去北京成立了工作室,慢慢进入行业,做了《少年的你》等电影的录音指导。“所以在上海可以认识到很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新人导演,这座城市允许从事艺术文化产业的人慢慢来。”

可见,上海提供的不仅是职业机会,更是一种文化的“软着陆”——让在海外形成的视野与习惯,在国内找到延续的土壤和对话的共同体

不仅仅是戏剧和电影,在广泛的潮流文化领域,上海也显示出其作为“文化码头”的独特功能。在中国,上海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剧和游戏中心。你既可以在上海文化广场等大剧场里,看到欧美国家经典IP音乐剧,还能在汉口路、大学路的十多个演绎空间中,欣赏引进韩国版权的小剧目表演;你既可以触碰到索尼、万代南梦宫、任天堂、世嘉等来自日本的游戏企业工作室,还能时不时见识育碧、Electronic Arts等欧美游戏的推广运营。上海构建了一套完整且多层次的文化基础设施,让年轻人得以同步感知世界脉动,实现无时差的文化对话。

然而上海并未止步于“引进”与“移植”。真正留住年轻人的,是它在吸收全球文化的同时,不断注入本土特色、不断焕新的能力,主打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地道”

Faye谈到,现在上海除了引进国外改编剧本,还出现了不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本土原创剧目,例如市场口碑不错的《南唐后主》《锦衣卫之刀与花》等作品,精准捕捉到Z世代对文化身份的重新想象。游戏产业也是如此:叠纸、米哈游、莉莉丝等上海本土游戏企业,推出具有东方审美和叙事魅力的产品,打开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游戏市场。

甚至在上海的电影领域,也呈现出别样的生态。桃子非常看好上海电影的未来发展,她认为虽然上海电影产业还无法与北京完全比拟,中国电影起源于上海,上海电影在年轻人心中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她用美国的电影文化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像是纽约那边,东海岸的电影制作比不过好莱坞,但是东海岸电影就是自带文艺气息的特质,有特别的感觉。比如上影出品的《好东西》《爱情神话》,不是非常典型的大众商业片,但确实是在讲上海故事,年轻人的确很喜欢。”

贯穿这些文化图景的,是年轻人对上海城市品格的深切期待:开放,却不失独特;国际化,却更要扎根

访谈中的Z世代年轻人反复用“精致”“洋气”“有品味”形容这座城市——这些词的背后,是一种对文化辨别力与审美自信的要求。他们并不追求上海在所有产业和领域里都“做大做强”,而是希望引领它在细分赛道上保持独一无二的魅力

在上海,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都是这样

新文化与新青年,在上海街头涌动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Z世代的年轻人往往以“文化消费者”的身份出现,热衷于在城市中吸收新鲜事物、追逐新潮观念。然而他们并不甘于只做旁观者——越来越多的人正主动投身文化创作,以创新精神重新定义城市的文化品格。

从2023年由上海开始随即火爆全网的“Citywalk”,到2024年的Chill风,再到今年东方明珠和蜜雪冰城的梦幻联动,这些都是年轻人以自身方式创造的都市“梗文化”,是一种新型城市互动与表达。

不少年轻人都期待,社会能为文化实践提供更多包容与支持,让属于一代人的话语更有生长空间。

不少专业文化创作者对上海非常感兴趣。Faye认为,上海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打造更多支持年轻人创作的专属空间,比如鼓励他们在其中进行各种创作的街区。桃子也持相同观点,她观察到,尽管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年轻创作者转行成为公司职员,但他们内心仍渴望在上海有一个能够持续创作的土壤。

上海,展现出较好的包容性与市场灵活性,更适合吸引多元文化创作者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发展。然而这条创作之路并非坦途,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阻力依然清晰可辨。

作为戏剧行业的从业者,Faye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上海戏剧市场看似火热,深受年轻人喜爱,但大部分从业者的收入并不理想,不久前她就遭遇了因公司营收不佳导致自己“被裁员”的经历。据她所言,目前上海地区基本上每场戏剧的投资成本比较高,投入与产出比并不匹配。如果想提高投入产出比,只能依托于压缩成本和提升收入,前者的压缩空间小,而后者在国内尚未培养出成熟的市场“价位”——相当多观众还没完全习惯为艺术消费中的高票价买单,导致最后利润分到个体劳动者手中的收益非常微薄,容易劝退刚入行的年轻从业者。

桃子则认为,在上海的年轻电影从业者面临的不是待遇问题,而是资源壁垒。就录音指导而言,上海拥有质量水准全国排名前三的混录棚等专业设备,且一些产业园的录音棚租赁服务非常发达,有着完善的硬件支持和基础设施。工作模式比起北京更接近于国际公认的影视工业体系,从业者往往能享受到一些待遇。

但是她坦言,如果真的想去学习做电影还是得去北京。北京成熟的电影产业生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视高校和体系化企业的校企人才合作,而上海在这方面仍存在差距。她认为,像她这种年轻人想要去学到东西,北京是唯一的选择了。

尽管挑战不少,年轻人依然看到上海独特的文化潜力:它正将更多能量投向电竞、游戏、短剧和自媒体等网生代新兴领域,发掘城市与产业的适配土壤,为Z世代提供更轻盈、更自由的创新环境。从“沪九条”等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上海有着自己的玩法:与其执着于传统文艺形态,不如放大自身在青年新文化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我想,这正是上海的文化性格:始终以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赢得年轻人的好感。

它之所以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正是因为它始终是“最新文化”的现场。从曾经的舞厅文化、爵士乐,到如今的音乐剧、自媒体创作,上海始终是年轻潮流的第一现场。而要让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离不开最懂年轻人的这代人

阿柠的故事像一则温柔的注脚。读书时她被短剧吸引,毕业后毅然加入一家位于奉贤区的短剧制作公司——那正是她学生时代就喜爱的内容团队。公司的创始人同样从上海起步,积累多年经验后才在上海持续创业。他们的存在,给了阿柠留下来耕耘所爱的勇气和信心。

上海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拥有辉煌的文化地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让更多的年轻文化消费者与创造者,都能在此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唯有如此,这座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的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唤人”“文化留人”“人创造文化”的三重价值

下一篇,我们聊聊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