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奋斗图景里,有一群被称作“板正女子” 的身影格外动人。她们沾满油污的双手总能精准排查设备故障;她们在创新前沿推进港口智能化升级,百余次攻关也始终坚守;她们在服务现场推进标准化建设,收获连连好评……“板正”二字,是北方方言里的“整齐规矩”,更是她们刻在骨子里的认真——对岗位不打折扣,对技术不肯将就,对责任绝不推诿。
而在这群“板正女子”中,大港公司流机队设备主管孙日新,无疑是最鲜明的注脚。从分不清零件名称的青涩学徒,到精通机械与信息化的“双料技师”,再到带领团队创效千万的创新带头人,她用独一份的“板正劲儿”,把看似平凡的维修岗,走成了闪闪发光的奋斗路。她的故事,既是个人与港口共成长的缩影,更藏着所有“板正女子”坚守与创新的密码。
以“板正”守初心 从青涩学徒到维修骨干
2011年,刚走出校门的孙日新,面对青岛港码头的机油味、重型设备和比自己年长几十岁的“老师傅”,曾一度想打退堂鼓。“一个姑娘家,能行吗?”旁人的嘀咕,更让她夜里辗转难眠。
改变,始于对老一辈港口人敬业精神的触动。凌晨三点接到故障通知,老师傅捞起衣服就往码头跑,趴在车底修到天亮;设备保养时,老师傅会用棉布把零件擦得发亮,念叨着“这铁家伙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肯出力”。看着老师傅们额头的汗、手上的茧,孙日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坚守”。
从此,她主动跟着老师傅“泡”在码头:蹲在设备旁记参数,油污蹭到脸上也顾不上擦,就怕漏了一个关键数据;抱着厚厚的专业书啃到深夜,把不懂的问题记满笔记本,逢人就问;每修好一台设备,就手绘线路图,把易出故障的节点标得清清楚楚,为下次维修留好“线索”。
日子久了,那个“怕油污”的姑娘,成了班组里最靠谱的“女维修工”。有年寒冬,她刚到家就接到故障电话,没来得及喝口热水就往码头赶。戴上头灯、铺好滑板,她钻进零下低温的设备底部,双手冻得发僵也没停手,半小时后故障排除,看着重新运转的机器,她抹了把脸上的霜,笑了。同事们围过来,竖着大拇指说:“孙日新这女子,是真‘板正’!”
以“板正”谋创新 从技术“小白”到攻坚先锋
随着港口智能化升级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新设备进驻码头,孙日新却犯了“新愁”:“设备越来越先进,光靠手修可不够,能不能让它们‘会说话’,实现远程监控?”可这话一出口,质疑声就来了——“你一个搞机械维修的,还想碰信息化?”“这活儿难着呢,别折腾了!”
孙日新偏不信这个邪,“不会,咱就学!”。她拉着同事们一头扎进研究里,白天在码头对比设备参数,晚上啃专业资料,常常“白加黑”“5+2”连轴转。夏日炎炎,地表温度超过40度,他们在设备旁一待就是几小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夜寒风,依然在办公室、码头来回跑,手上的老茧被冻得开裂也没发觉,终于研发出流动机械远程监控系统——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大幅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
孙日新在排查设备故障。2025年,孙日新又牵头发起“旧设备拆解重生”攻坚战——两台服役超10年的机械设备,零件老化、故障频发,有人建议直接报废,孙日新却摇头:“这些‘老伙计’还能救!”她带领团队把设备全拆解,对2000多个零件逐个检查,最终找出6处潜在隐患,其中一起升油缸销座裂纹,若未及时修复,极有可能导致整机返厂。接下来的两个半月,她带领团队逐项攻关,换零件、改结构、做调试,硬是让“老设备”焕发了新活力,不仅节省了大笔维修成本,还保障了生产“不断不乱”。
承“板正”薪火 让个人出彩汇聚成团队力量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要把手艺传下去。”成为“日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后,孙日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傅的帮带,如今她也要当“引路人”,把“板正劲儿”传给更多人。
工作室里,她总是把最核心的技术、最实用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教新职工排查故障时,她会蹲在设备旁,指着零件一步步讲原理,直到对方点头说“懂了”;带团队攻关时,她会把自己的笔记摊开,标注出曾经踩过的“坑”,让大家少走弯路。
在她的带动下,团队里的年轻人渐渐都有了“板正劲儿”:有人为了搞懂一个故障,在码头蹲守一整天;有人为了优化一个流程,反复试验几十次。如今,她带领的团队累计完成技改成果100余项,创效超1000万元,多项成果被推广到港口生产一线;她个人也先后拿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工匠等十余项荣誉。
可孙日新最骄傲的,从来不是这些荣誉。每次看到年轻职工独立解决故障、牵头完成创新项目,她都会笑得格外开心:“你看,这‘板正劲儿’传下去了,咱港口的‘板正女子’,会越来越多。”
如今,孙日新依然每天穿梭在青岛港的码头,她说:“这片码头就是我的战场,只要设备还在运转,我就要守好它。”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她和千千万万“板正女子”一起,用坚韧与智慧,把平凡岗位走成了闪闪发光的奋斗路,也勾勒出新时代港口巾帼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