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黄浦江畔,春潮涌动。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年轻的科研团队正在调试最新一代的协作机器人;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务人士行色匆匆;在闵行社区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享受着午后的康乐活动……这一个个日常片段,拼接出闵行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生动图景。
闵行区位于上海地理版图中心,是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沟通全球的重要枢纽门户。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闵行区考察时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闵行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砥砺奋进,“十四五”以来全面对标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积极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激活“创新开放”动力,擦亮“生态人文”底色,提升“宜居安居”品质,用实干实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闵行实践的时代篇章。
五年来,闵行区以一场深刻的转型发展实践,诠释了“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深刻内涵。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36.73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达到8.87%,居全市首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闵行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转型:从“制造”到“智造”的美丽蝶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前夕,全球首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在闵行区“大零号湾”揭开面纱,由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政带领团队耗时一年自主研发,回答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未来,究竟是“类人”还是“超人”?
而诞生了四臂机器人的“大零号湾”,正是上海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闵行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造等前沿领域,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飒智智能正是这条创新链上的优秀代表,企业研发的产品在闵行区率先应用,提升了区域内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应用于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生产线。
闵行区的产业转型之路,是一部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的进化史。“十四五”期间,闵行区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成势。
闵行区坚持以“制造业立区、服务业强区”为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一街镇一产业、一园一特色”协同发展体系。五年间,区域经济规模与结构同步优化。
2024年闵行区生产总值4119.25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更引人注目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5%,高于全市约9个百分点。
这些成绩源于闵行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获评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前瞻布局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前沿新兴领域。成功组建“大虹桥”光伏、重器“莘”方阵、氢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产业联盟。
在南部,闵行区依托航天八院等科研院所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推动中航机载、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构建“火箭-卫星-终端-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在北部,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信达生物、威高集团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投运。

开放枢纽:从“地理中心”到“战略链接”
南虹桥集团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中欧班列-上海号”自始发站落户闵行区以来,已累计开行超300列,运输标准集装箱3.3万余个,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全覆盖。
在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8.5万多款商品琳琅满目。哥伦比亚的咖啡、新西兰的蜂蜜、法国的红酒……这里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更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窗口。
“十四五”时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闵行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和“南向拓展带”建设的主战场,迎来历史性机遇。数据显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税收实现109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末增长1.2倍,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

专业服务资源在此高度集聚。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桥园区获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引进法律和泛法律服务机构累计达178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大虹桥中心启用,推动上海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展览培训中心等平台能级提升。
贸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30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支持政策、14条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政策落地实施。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累计引进989家贸易型企业,集聚120个国家(地区)8.5万多款进口商品入驻销售。
创新策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跑
阳光洒在“大零号湾”科创大厦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奕目科技洁净车间内,年轻团队成功封装出首台光场相机;在节卡机器人创新园区,研发人员正在测试新一代协作机器人性能。
这里曾经是传统工业区与校区交织的区域,如今已崛起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引擎。
从一个竞赛项目到落户实体运行需要多久?去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夺冠后,迅速获得“大零号湾”服务团队的精准对接。
在骄成超声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对最新研发的超声波设备进行最后测试。这家从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走出的企业,如今已成为超声波焊接领域的“隐形冠军”。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我们只用了三年时间。”公司创始人回忆道,“‘大零号湾’提供的全链条创新服务,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变得畅通。”
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专项规划(2025—2035年)》,在17平方公里核心功能圈的基础上,提出了80平方公里溢出辐射圈的概念,构建“三圈联动”格局。
“大零号湾”的辐射面积与影响力进一步壮大。
数据显示,“大零号湾”已汇聚1.3万家企业,其中硬科技企业4300余家,累计291家企业完成融资总额超400亿元。其中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81家,估值10亿元以上企业47家,上市企业10家。目前,闵行区正积极构建全链条创新载体体系,加快重大科创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大学科技园、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时期末“大零号湾”区域累计建成科创载体191万平方米、在建38万平方米。
这些数字背后是闵行区在“十四五”期间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的成果。
闵行区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达17.19亿元,“阳光”科创企业186家、市场总估值超1200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达4.76亿元,较2020年增长115倍。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大学科技园相继落地,累计孵化、引入、溢出企业近800家。
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是策源的关键支撑。闵行区政府投资基金自2010年成立以来,发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引导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等,参投子基金超100支、投资项目超2000个,撬动社会资本过千亿元。
今年以来,闵行区立足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使命,优化升级政府投资基金体系,以“大零号湾”全球影响力科创策源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引擎,着力构建“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基金。再次扩容基金规模,新增60亿元,举全区之力打造“百亿基金 千亿矩阵”热带雨林式的母子基金集群,形成涵盖“种子、天使、VC、PE、并购”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
近日,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基金正式发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聚焦闵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助力闵行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中,将组建四大板块基金矩阵,其中战略性投资基金用于国家、市级战略性项目及子基金的投资;新质领航基金用于区级重大项目及子基金的投资;未来产业基金用于投资“从0到1”阶段早期天使项目,初创期、成长期具备创新技术、高成长性的科技型项目;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已实现产业化或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成熟的企业,旨在推动区内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四大板块基金将形成“母基金定方向,子基金抓落实”协同机制,构建“一行业一基地、一园区一基金”的“科技+产业+基金+基地”运作模式。

宜居家园: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今年是张颂蔚在上海当保安的第七年,现在他在大城市里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家。
清晨的阳光洒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院子里,张颂蔚在这里考出了四级消控证、二级保卫师证和物业经理资格证,“大家都很喜欢这里,这不仅仅像家一样,这完全就是我们的家。”

“十四五”期间,闵行区累计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全力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全区可用床位8200余张。扎实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启动了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非成套改造55万平方米。完成“美丽家园”建设240万平方米。
“十四五”期间,闵行区交通网络更加畅联,全力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闵行区发布全市首个区级综合交通规划,加快构建“三纵七横一射”的高快速路系统。沪苏湖铁路、机场联络线、沪杭客专南联络线、银都路越江隧道、S32昆阳路和浦星公路节点等市重大项目通车运营,区内对接道路建成75条。聚焦“停车难”等民生痛点,通过挖掘公园、绿地地下空间等增建18个公共停车场(库),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700余个、错峰共享泊位5600余个。
在生态环境方面,闵行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新增各类公园121座、绿地488公顷、森林面积3600余亩,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数量达到40座。马桥镇成功入选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闵行建成9个教育集团,14个学区覆盖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公民办幼儿园。成功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等国家试点,在全市率先完成社区医院街镇全覆盖。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既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高度”,也要彰显民生保障的“温度”。闵行区正重点完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化校地双向奔赴机制,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双核”发展纳入区校规划,在科研转化、人才共育等领域深度联动。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新起点,闵行区正谋划下一阶段的发展蓝图。未来五年,坚定不移将实施“一南一北”战略作为闵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强化“四大功能”的重要抓手,深度建成创新开放、生态人文、宜居安居的现代化主城区,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闵行新的更大贡献。
原标题:《GDP突破4000亿元,闵行区“十四五”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栏目主编:苏展 文字编辑:周辰
来源:作者:文汇报 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