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讯 记者鲍筱兰报道 在日前举行的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表示:“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虽然长三角在都市圈建设上已经开展了不少探索实践,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和国际对标、与战略目标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面向‘十五五’时期,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紧围绕“四个统筹”和“五项任务”,奋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2018~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58%,高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高到2024年的24.6%,6年间贡献了我国约26%的经济增量;“万亿城市”数量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1/3;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已形成大飞机、海工装备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约40%,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作用。
“面向2035,长三角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是‘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探索破解影响都市圈更多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把《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实施好,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表示,国际先行都市圈发展经验表明,打破行政壁垒能够使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畅通流动,降低区域性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进而增进民生福祉,并带来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历经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要素对流更加通畅、空间形态日益鲜明,功能呼之欲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市-圈-群-域”的动力结构特征,但对照国际先行都市圈,对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目标,对照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还面临有规模体量但辐射带动有待加强、有空间形态但功能网络有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传导体系有待加强、有机制框架但协同推进有待加强等四方面挑战。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相关探索已推进7年,长三角城市群要持续当好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亟需一份区域内都市圈建设的共同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的空间组织效能,释放都市圈的结构性潜能。近日,《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