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当我推开孺子书房洪都航空文化园分馆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混合着油墨与木质书架的特殊气息。这气味不似图书馆那般严肃,也不像书店那样高端,而是带着几分家的温暖与岁月的沉淀。作为这家孺子书房的馆长,我已在这里度过许多岁月,每一个日子都与书为伴,与收获相遇。
清晨的孺子书房最为宁静。我习惯提前半小时到馆,在读者到来之前完成准备工作,擦拭书架上的浮尘,整理前一天读者归还的书籍。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让我感到一种仪式感。特别是整理书籍时,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就像在跟老朋友们一一打招呼。偶尔会发现某本书里夹着的书签或便条,那些陌生人的阅读痕迹总让我会心一笑——原来这本书曾经被这样珍视过。
中午是书房最热闹的时段。附近的上班族会利用午休时间来看会儿书,妈妈们送完孩子上学后也常来这里小憩。我最喜欢观察读者选书时的样子——有人目标明确,径直走向特定书架;有人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游走,等待某本书的“召唤”;还有人会犹豫不决地向我求助:“你觉得我该读什么好?”这种时刻,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我不仅是书籍的管理者,更是读者的引路人。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我常会想纸质书还有什么意义。但其实答案就藏在那些真实的阅读场景里:当孩子第一次读完一本绘本时天真无邪的笑容;当两个陌生人因讨论同一本书而成为朋友时闪亮的眼神……这些电子屏幕无法复制的温度,或许正是纸质书存在的意义。
在孺子书房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和挑战,可能会是读者间关于某本书不同视角的解读,也可能是读者借还书籍时遇到的困难。这个时候,是最考验馆长工作能力的时候,需要的不仅是细致地引导、耐心地解答,更多的是对于工作一丝不苟并且持续保持激情的态度。
对我而言,孺子书房不仅是存放书籍的场所,更是心灵平静的港湾。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在等待“有缘人”,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而我有幸成为这一切的见证者与守护者,这是多么奢侈的幸福。
闭馆时分,我习惯在空无一人的书房里走一圈。我轻轻抚过这些沉默的朋友们,期待着明天它们又与新的朋友相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让脚步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让思想自由生长。这就是孺子书房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作为馆长最深的骄傲。
作者:孺子书房洪都航空文化园分馆馆长 龚一明
整理:洪观新闻记者 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