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中国医药报
□ 杨楷 蒋溪戎
近日,安徽省药监局印发《安徽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会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风险会商的适用范围、原则、组织架构、流程、频率等提出明确意见,进一步规范指导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和实施风险会商工作,切实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压紧压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指南》正式印发前,我们已组织省内10家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试点开展风险会商工作。从反馈情况来看,各试点企业‘因企制宜’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径,风险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为后续《指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安徽省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咏梅介绍,《指南》在认真总结、充分吸收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精准聚焦企业风险管理的痛点、难点,以“清晰指引”为企业管理赋能,将有力推动企业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构建双层组织架构
《指南》紧密结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际,明确构建风险会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双层组织架构。其中,“领导小组”主要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统筹规划风险会商工作方向、审批重大风险防控方案、协调跨部门资源调配,确保风险会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工作小组”则以企业各部门业务骨干为核心,承担风险信息收集、初步评估、会商组织实施、整改跟踪等具体工作,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高效运转模式。
作为试点企业之一,尼普洛医疗器械(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普洛)将风险会商机制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我们敏锐捕捉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该公司管理者代表汪莉莉介绍,“比如,在一次供应链风险会商中,工作小组通过分析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检测数据,发现某批次高分子材料的关键指标存在细微波动,虽然尚未超出标准范围,但结合过往数据和行业案例,判断存在潜在质量风险。随后,领导小组立即组织采购、研发、质量部门召开专项会商会议,制定供应商现场审核、增加检测频次、加强备选供应商储备等防控方案,有效避免了因原材料问题导致的生产延误和质量隐患。”
从企业实践来看,风险会商机制的建立,将企业狭义的风险管理(仅关注产品质量风险)拓展至广义范畴,涵盖市场竞争、供应链波动、法规变化等多个维度风险。比如,在供应链波动方面,尼普洛针对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受阻等问题,通过供应链风险会商,制定了多元化采购策略、安全库存管理方案,有效降低了供应链中断风险。在法规变化方面,工作小组实时跟踪国内外医疗器械法规更新情况,通过会商,解读法规要求,提前调整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符合最新法规标准。
“各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壁垒,形成了风险防控合力。风险会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记录、方案,也成为公司宝贵的知识财产,为新员工培训、风险会商流程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汪莉莉说。
形成完整管理闭环
《指南》将风险会商流程“拆解”为信息收集、初步评估、分级会商、制定方案、执行整改、效果验证、记录归档七大核心步骤,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其中,在开展分级会商方面,明确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分别召开部门级、企业级会商会议,低风险项由部门内部协商解决,中高风险项则提交企业级会议讨论,确保风险处置更具针对性。
自今年3月实施风险会商机制以来,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普康视)已累计搜集风险信息20余个,覆盖研发、生产、质量、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涉及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改进、客户服务流程完善等多个领域。经过初步评估和分级会商,超三分之一的风险已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和效果达标率均达到预期目标。在此期间,该公司成功召开2次企业级风险会商会议,各部门能够围绕共同的风险目标展开讨论,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
“不仅如此,公司还将风险会商与即时会议、专项整改等应急机制相结合。如针对客户投诉、生产设备故障等突发风险,通过即时会议快速响应,制定临时处置方案。同时,将相关风险纳入后续风险会商议题,从制度层面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如此一来,既覆盖了‘短时应急’需求,又满足了‘长时治理’要求。”欧普康视质量负责人表示,这种“应急+长效”的风险防控模式,不仅促进组织透明化与信息共享,更显著提升企业抗风险的韧性和内部主动治理能力,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导推动全员参与
为有效确保《指南》顺利实施,安徽省药监局明确了风险会商应坚持的“五大原则”(科学严谨、全面覆盖、及时高效、全员参与、闭环管理),并对规范记录管理、加强培训宣传、提供标准化工具等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在“全员参与”方面,鼓励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会商,充分发挥不同岗位的专业优势和经验。
必欧瀚生物技术(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必欧瀚)建立了全员参与的风险识别机制,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风险会商,还鼓励基层关键岗位员工(如生产一线操作员、实验室检测人员、仓库管理员等)积极反馈工作中发现的风险点。该公司设立风险信息反馈奖励机制,对提出有价值风险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负责人更是转变管理方式,从以往的“听汇报”变为“主动找部门讨论”,定期深入生产车间、实验室、销售部门,与员工面对面交流,了解一线风险情况,现场协调解决问题。这种自上而下的重视和参与,让风险防控理念深入人心,跨部门协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必欧瀚还以《指南》实施为契机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宣贯,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分享、流程演练等方式,让员工深刻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与风险防控的紧密关系,推动质量部门从“后端检验”转向“前端管控”,在产品研发初期就介入风险评估,从源头降低质量风险。同时,将日常会议中讨论的问题处理情况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统一记录格式和归档要求,实现风险记录标准化、可追溯,为后续的风险分析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指南》的出台实施,是药品监管部门转变作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变‘事后追责’为‘事前指导’,推动企业从‘被动应对风险’向‘主动防控风险’转变,将有效助力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从企业实践来看,不仅从不同维度验证了《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为省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例。”陈咏梅表示,安徽省药监局将通过召开专题培训会、组织企业交流研讨、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企业认识并运用《指南》开展风险会商工作;同时,根据企业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指南》内容,持续提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水平,为全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