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
转自:中国吉林网
当岁月的烽烟渐渐远去,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英雄篇章,始终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10月25日,一场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赤诚情怀的展览——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将在集安市游客服务中心正式揭开帷幕。
这不仅是一次史料与实物的集中呈现,更是对吉林大地作为抗美援朝后援地,百万吉林儿女勠力同心、以热血与担当支援前线的深情回望。展览以丰富的史料、珍贵的实物与沉浸式的展陈设计,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而其中,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白云山团”)的展示部分,更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牵引着人们探寻这支英雄部队背后震撼人心的故事。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曾是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却在朝鲜战场上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他们用11昼夜的死战,让‘白云山团’的旗帜永远镌刻在军史丰碑上。”10月20日,聊起即将开展的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刚介绍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经志愿军总部批准,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被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在众多的参战部队里,享有如此殊荣的团一级单位,唯此一家。”
谈及447团,不能不先讲讲第50军,张晓刚教授的话语中透着历史的厚重:“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原国民党军第60军,在辽沈战役中于长春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1950年,第50军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战,初期虽多担任预备队,却在默默积蓄力量。
1951年1月3日,第50军149师在高阳以南的佛弥地成功截断了英军第29旅的退路。
战士们用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等简陋武器,与英军重型坦克展开近战,全歼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及配属的皇家重坦克中队。此战毙伤俘敌数百人,击毁和缴获坦克31辆、装甲车及汽车24辆。
1951年初,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1月至3月,第50军与第38军并肩,在汉江两岸进行了长达50个昼夜的艰苦防御作战。
张晓刚教授说:“白云山是一个制高点。在白云山地域担任防御任务的正是第447团。当时,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与炮火优势,而447团的战士们只能依托简陋的野战工事抵抗。从1月27日拂晓,美军发起首轮进攻,到2月5日完成阻击任务主动撤离,11个昼夜里,阵地反复易手,拉锯战从未停歇。”
史料记载,面对美军主力部队的优势火力和猛烈进攻,第50军伤亡惨重,许多连队全部牺牲在阵地上。但他们死战不退,顽强阻击了敌人的北进,为志愿军主力在东线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张晓刚教授动容地说,“此役第50军统计毙伤俘敌1.1万余人。其中,447团坚守白云山11昼夜,歼敌1200余人,战后被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
伴随着张晓刚教授的讲述,展柜里那些静静陈列的展品,仿佛都还带着战火的温度,每一段史料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壮烈与坚守……
尚未正式开展的展厅里,时光仿佛在此凝固,那些属于 “白云山团” 的浴血奋战、属于吉林人民的默默支援,都已化作无声的语言,叩击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当展览正式开启,愿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这段厚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让英雄的故事永远被铭记、被传颂。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
摄制 孙上修 吕东斌
初审: 郭龙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