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南泥湾与陆家嘴,一北一南,一个从“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铭刻着革命岁月的奋斗史诗;一个从“烂泥渡”到国际金融中心,书写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华章。它们跨越时空的呼应,深刻诠释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实践、人民主体力量创造历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方向、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活动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重温奋斗历程,对于深刻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发展自信、汲取奋进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南泥湾:自力更生铸就的精神丰碑
“烂泥湾”困境难。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东南45公里处,清朝中期由于野草丛生、荆棘遍野,被称为“烂泥湾”。抗战时期,面对日寇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的极端困境。八路军三五九旅赴南泥湾“开荒”。他们风餐露宿、自制工具、垦荒造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与根据地实际紧密结合。短短数年,南泥湾实现“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奇迹,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万石,并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不仅保障了边区供给,更锤炼了党的优良作风,铸就了“南泥湾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成为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光辉典范。
今日的南泥湾,已从革命圣地蝶变为集红色教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其发展转型本身,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它昭示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核永不褪色,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陆家嘴:改革开放激荡的东方传奇
“烂泥渡”很沉寂。一百多年前,浦东从东昌路到陆家嘴这段江边形成了一个名叫“赖义”的渡口。当地民众因其卫生条件差编出民谣“路过烂泥渡,行人没有好衣裤”(赖义谐音烂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增加,这里成为危棚简屋和违章建筑的集中地。改革开放大腾飞。1990年,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获批。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开发浦东,并确立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定位。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地,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从土地批租模式破冰、外资银行率先入驻,到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要素市场集聚发展,每一步都伴随着思想解放和体制突破。
今日的陆家嘴,已跻身全球顶级金融中心行列。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一座座地标拔地而起,不仅是东方都市物理空间的革命性蝶变,更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国家金融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具象化表达。迈向未来,陆家嘴正肩负起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新时代使命。
政策引领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
回望革命时期西北延安“南泥湾政策”的精髓,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力量解决自身问题;是坚持实事求是,根据边区实际确定发展次序(农、工、运、商);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内生动力。1942年《解放日报》社论将其定位为“屯田政策的嘉名”,揭示了党的领导核心在关键历史时期凝聚共识、组织动员、引领方向的极端重要性。这一政策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生存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再看改革开放东南上海开发开放浦东的历史性决策绝非简单的区域开发,而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党领导人民以“关键一招”破除思想藩篱、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的壮丽宣言。“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以及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定位,体现了党胸怀全局、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国家赋予的特殊经济政策和先行先试权,为陆家嘴破除体制障碍、吸引全球要素提供了关键支撑。从早期的税收优惠、外资准入,到如今的金融开放深化,尤其是当前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等前沿领域的改革举措,更是服务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家战略需求。由此可见,政策工具箱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核心目标不断迭代升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意义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绝境突围,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惊天一跃,抑或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是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最可靠主心骨。两地的发展轨迹清晰印证,党的正确领导是事业成功的根本政治前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基石。南泥湾大生产保障军民生存;新时代南泥湾通过土地流转、旅游就业带动脱贫,惠及千余农户。陆家嘴打造“人民水岸”、白领文化服务等,推动金融红利共享。其根本落脚点都在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弘扬奋斗精神是力量源泉。三五九旅“一把镢头闹革命”的豪情与浦东建设者“敢与全球顶级水平对话”的壮志,精神内核一脉相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方法论精髓。南泥湾立足农业基础搞生产自给,陆家嘴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金融高地,路径迥异却殊途同归。这充分彰显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永恒主题。从“南泥湾政策”的局部实践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从自力更生到融入全球,都充分表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南泥湾与陆家嘴的巨变,是党领导下中国发展进步的代表。从“烂泥”中崛起的,不仅是两片土地的繁荣,更展现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步伐和一条特色现代化道路的蓬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从南泥湾精神、浦东开发开放经验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标题:《从“烂泥”中崛起:南泥湾与陆家嘴》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田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