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百兆瓦级塔式熔盐光热电站——摩洛哥努奥光热发电项目。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供图)□ 姜 昊 郭 兴 李彦洁
今年10月5日,国庆中秋假期尚未结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昇率团远赴位于“非洲之角”中心地带的埃塞俄比亚,与非洲联盟(以下简称“非盟”)洽谈新一期《关于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签署事宜。李昇一行先后拜会中国驻非盟使团、非盟基础设施与能源司、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中国电建集团驻埃塞俄比亚代表处、中非发展基金驻埃塞俄比亚代表处等机构,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事实上,对于这种假期无休、时差颠倒的情况,水电总院国际业务部的团队早就习以为常。作为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平台的核心运行机构,水电总院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构建起“技术输出—民生改善”的合作链条,并通过多种行动促进中国以“多边平台”模式深化全球能源合作。
付出就有回报。今年9月24日,中国电建集团承建的赞比亚卢森发太阳能光伏项目举行奠基仪式。“该光伏项目将与现有水电设施整合,采用中国独创的‘水光互补’模式运行,成为赞比亚首个‘水光互补’发电站。”赞比亚能源部部长马科佐·奇科特表示,这是赞比亚迈向能源结构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将为整个国家打造更清洁、更强大、更安全的能源未来。
小而美,绿色“链”动全球
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一批批离网光伏发电、小规模水力发电等项目的投产正在改写当地缺电的历史。为解决非洲地区贫困家庭用电照明问题,中国此前宣布实施“非洲光带”计划,即打造中非光伏资源利用合作示范带,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计划提出后,水电总院团队深入非洲各国调研,结合各国实情上线了“中非能源创新合作加速器项目”。水电总院总经理助理、国际业务部主任姜昊介绍,该项目聚焦中非新能源“小而美”创新能源项目,旨在针对性解决偏远地区的用电问题。
相比那些难度大、耗时长的大项目,“小而美”创新能源项目大幅提升了能源可及性。在这些项目的帮助下,在埃塞俄比亚,贝奥所村的牧民胡尔克斯夜晚不再靠煤油灯照明,科利尔村的村医哈里斯不再因电压不稳无法使用医疗器械而自责,马里科纽布拉村和卡朗村的村民也不再因缺电无法获得清洁饮水而担忧。在南非,小镇青年达斯温·巴松也在当地的德阿风电站有了稳定工作。
面向非洲各国的“小而美”创新能源项目,只是中国能源转型经验输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水电总院携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地区也孕育了无数硕果。
在沙漠广布的阿拉伯半岛,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为各国能源转型拓展了空间。在远离阿联酋迪拜市区的沙漠深处,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发电站群犹如蓝色海洋,不仅为茫茫沙海增添了生机,更运用先进技术将光热资源转化为清洁电力,推动了阿联酋2050年能源转型战略的落地。
在风力资源丰富的中亚,中国生产的风机不仅让风暴转换成绿色能源,更如同整齐列队的钢铁军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年9月11日,中亚最大的单体投产风电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风电项目完成临时移交。该项目不仅能为50万个家庭提供用电,还在当地创造了多个工作岗位,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风电技术人才。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指出,泽拉夫善风电项目对于国家实现能源多元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常年高温的东南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的能源转型合作已从项目建设升级为电力交易。从云南河口到越南老街的中越第一条联网线路投运算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电力贸易合作已有21年。截至2024年底,中国与东盟国家累计实现跨境电力互济超74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保持在90%以上。来自中国的绿电不仅推动了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工业发展,更为这些国家的民生保障加了一道保险。
大而强,数字见证发展
今年8月底,在南非西开普省马奇斯方丹,全球最大风光储并网混合能源项目——南非奥亚混合能源电站风机基础浇筑顺利全部完成,该项目作为南非政府紧急轮RMIPPPP项目,装机为光伏155兆瓦、风电86.4兆瓦、储能94兆瓦/242兆瓦时。项目集成来自中国的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施工方案,建成后将为南非乃至全球新能源发展提供示范。
近年来,从非洲沙漠到中东油田,从中亚戈壁到东南亚群岛,中国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实践,不仅有力推动了伙伴国的低碳转型进程,也锤炼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截至2024年9月,中非双方已有能源项目合作总体顺利开展,并形成近20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规划、投资和建设合作意向,为拓展未来合作领域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在沿线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其中,中巴经济走廊第一阶段合作便帮助当地新增5200兆瓦电力、886千米国家核心输电网。今年9月15日,巴基斯坦举行苏吉吉纳里水电站商业运营一周年庆祝仪式,该电站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合作的重点项目于2024年9月投运,已累计为巴基斯坦输送清洁电能28亿千瓦时。
“在中国—上合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方面,自2024年7月中国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中国企业在上合组织国家新签、开工、投产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领域项目超160个。”李昇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领跑电力项目合作,项目数量达104个,签约总额接近1950亿元,装机规模超60吉瓦。”
水电总院编发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再生能源合作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累计已超23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1/2。另外,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为4.2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新增装机的72%。
达人者达己。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中国企业贡献了全球近70%的光伏产能,风电机组产能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力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军者。
新而久,合作共赢未来
目前,全球能源转型依旧方兴未艾。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报告,若要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等重要场合达成的目标,2025年~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均增长率需提升至16.6%。这也意味着各国仍需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领军者,中国亦需要深化与各国的合作,继续发挥好引领者的作用。
近年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中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已分别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东盟、非盟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地区性国际组织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双边和多边合作,并打造了多个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共同体。水电总院作为对外能源合作的牵头机构,在推动相关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四五”期间,水电总院不仅促成了IRENA、青海省人民政府的可再生能源环境影响及效益研究合作,还推动了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稳步推进、中欧能源务实合作有序落地,以及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平台建设、东盟区域跨境电力贸易等国际能源合作。在2024年第十届亚太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上,为表彰其在推动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成绩,组委会授予水电总院“APSEC最佳合作伙伴奖”。
今年9月2日,为加快推动中国与上合组织能源领域交流合作,国家能源局在北京举行中国—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平台(以下简称“能源合作平台”)揭牌仪式,能源合作平台下设中国—上合组织能源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能源合作中心”),依托水电总院牵头开展具体工作。
除了水电总院院长的身份,李昇还兼任能源合作中心主任。他介绍,能源合作平台将搭建起多层级、多领域、多功能的组织构架,以前瞻性目标引领区域能源合作,推动具体领域务实合作与交流。关于能源合作平台下一步将开展的工作,李昇重点介绍了“双千项目”,即在未来5年,同上合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面向未来,水电总院方面表示将因势而变、把握主动,继续为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战略对接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境外项目开发建设、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技术护航,积极参与全球清洁能源的治理和合作,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分享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经验和做法,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