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2025年10月20日,黄浦江畔的上海港罗东集装箱码头,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号”成功首航,标志着全球航运绿色转型迎来关键节点。“远醇001”搭载了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自主研发醇氢电动系统,也标志着实现液态新能源从陆地交通到水上航运的跨界落地。
同日,上港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绿色甲醇加注、智能港口建设等领域深度协同,共同搭建“车-船-港-能”一体化生态体系。
航运碳中和的中国答案
《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之际,全球航运业正面临减排压力的集中释放。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显示,航运业年均碳排放达10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传统船舶燃烧重油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更持续加重港口城市的环境负担。
2025年4月,IMO通过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框架,明确要求5000吨以上船舶分阶段减排,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该规则将于2028年正式生效,意味着船舶燃料将全面从化石能源转向绿色燃料。同期启动的IMO GreenVoyage2050计划,已吸纳印度、印尼等9国参与减排试点,全球航运绿色转型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作为全球集装箱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港2025年第一季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14万吨,居全球主要港口首位。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响应减排需求: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将绿色甲醇生产项目纳入支持范围,为产业链上游提供直接资金支撑。
“远醇001号”的首航正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实践。其搭载的甲醇发电机组与锂电池组通过直流母线技术实现智能并网,可在混动、纯电、发电机组、岸电充电四种模式间灵活切换,全程实现全生命周期零排放。对比传统柴油船,经济性提升42%以上,排放下降98%以上,为政策引导下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可量化的样本。
液态新能源的技术跃迁
甲醇作为“液态阳光”的载体,正重塑航运能源的应用逻辑。这一技术路线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持续培育。早在2012年,工信部便牵头启动甲醇汽车试点,验证其商业化可行性;2019年,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推动M100甲醇汽车规模化应用;2024年,绿色甲醇正式被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船舶动力应用被明确列为鼓励方向。截至2025年,国家部委与地方已出台60余个支持政策,形成从技术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引导。
政策加持下,吉利控股深耕甲醇领域20余年,已构建“甲醇制备-甲醇加注-醇氢动力”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其自主研发的13L甲醇发动机,已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与排放认可证书,功率覆盖300-10000吨船舶。“远醇001号”采用的直流组网技术,不仅使电池寿命提升50%、充电效率达96%,更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动态功率分配,为智能船舶技术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这一技术突破精准契合中国能源禀赋特点与政策导向。我国“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使得煤基甲醇与风光制氢耦合碳捕集技术成为最优解,而政策恰好为这一路径提供了落地保障。
河南安阳10万吨级绿色甲醇工厂,通过焦炉煤气副产氢与工业尾气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既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又可依托现有油气管网实现低成本储运。全国12万座加油站改造为甲醇加注站的单座成本仅需5-10万元,大幅降低基础设施迭代门槛。
上海打造全球绿色航运中心
上海正以“制、储、输、供”全产业链布局,抢占全球绿色航运竞争高地,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着政策的系统性设计。2024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建成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中心,形成内外联动的供应体系;2025年6月《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将甲醇列为内河航运主力燃料,提出构建“一站式”加注服务体系,由上港集团牵头整合燃料采购、加注等环节。
政策驱动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上海港已具备LNG与绿色甲醇双燃料加注能力,2024年完成国内首单船对船甲醇加注作业,计划到2030年实现绿色甲醇、绿氨加注能力达到百万吨级。
地方政策的创新探索让上海成为甲醇应用的“试验田”。2024年9月,嘉定区出台《车用甲醇燃料加注站安全许可和常态监管的实施方案》,破解加注设施审批难题,目前已完成12座加油站的加醇改造。
上海的实践并非个例,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既是绿色发展的引领者,更是创新应用的示范者。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上海船用甲醇能源的广泛应用,会形成产品推广的政策协同,为甲醇船舶的流域推广奠定了基础。
争夺国际规则话语权
“远醇001号”的首航,标志着中国在航运领域从国际规则“跟随者”向“主导者”转变,而政策体系的前瞻性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支撑。早在2021年,交通运输部便在《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参与航运温室气体减排谈判”。
这一逻辑在IMO规则制定中已显现成效。IMO即将正式通过的净零排放框架中,绿色甲醇被列为优先推广燃料选项,而中国提供的实践数据成为关键参考——以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建设为例,该项目计划2030年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集装箱船常态化运行,其采用的甲醇燃料标准与碳足迹核算方法,正被IMO纳入绿色燃料认证体系讨论。
相比之下,欧美虽在氢能领域布局较早,但甲醇加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缺乏类似中国的“政策-产业-应用”协同体系,中国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最后
随着“远醇001号”首航,醇氢电动技术正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推广,政策的持续发力将加速这一进程。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部等六部委在《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推动甲醇动力在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场景应用。
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全国已建成甲醇加注站900余座,预计2027年底将增至4000座,实现“加甲醇与加油同等便捷”。“远醇001号”采用的“车-橇-船”加注模式,通过移动橇装设备实现灵活补给,正是政策鼓励的创新试点,有效解决了内河港口固定加注设施不足的痛点。
从安阳的绿色甲醇工厂到上海港的智能码头,从远程的醇氢发动机到上港的智慧调度系统,“车-船-港-能”的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
“远醇001号”的航迹划过黄浦江时,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航运业的绿色转型诉求,更向全球提供了一套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相融合的可复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