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谭乐之】
一起跨境火灾赔案,因合同理解分歧最终对簿公堂;一笔海外分入业务,因条款释义差异而意外违约……再保险“方言”可能意味着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和漫长的法律纠纷,如今这种因“语言不通”导致的摩擦与损失,正迎来破局时刻。
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于10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临港新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21日下午首先举办的以“再保险市场履约管理共识与机制”为主题的全球专家咨询会上,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和12位再保险产业链专家共聚一堂,围绕履约管理认知、挑战、解决方案及实践展开交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国际合作首席事务官钟儒育、上海保险交易所总经理李峰先后致辞,上海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毛利恒作会议总结。本次会议上,构建再保险行业统一的“普通话”——即标准化、透明化的履约管理体系,成为全球专家的共同呼声。
再保履约,为何“方言”林立?
再保险履约管理的核心是确保保费支付、赔款摊回、出险通知等合同义务精准执行,是市场信任的支柱。然而,当前行业仍面临几大核心痛点。
“在再保险市场,履约管理是最大诚信的体现,但目前面临诸多痛点。”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指出,就履约义务而言,我国再保险监管体系作出了明确要求,行业协会也发布了再保险标准合同模板提供技术建议,但实践中仍存在分出人保费支付不及时、信息提供不准确或延迟,以及境外接受人缺乏担保措施、赔案摊回效率低等问题。经纪人未按约传递信息也加剧了风险,这可能导致合同失效、合规风险增加及风险分散失效。
再保险履约管理不到位,在于缔约方对再保险合同履约缺乏足够重视。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总精算师陈森以史为鉴警示风险:马来西亚再保险人BEST RE拒赔清盘、英国食品公司火灾案中曾出现赔付争议,均因履约相关问题;国内涉海外保险案件中,也曾出现分出人与接受人就赔付事宜产生分歧。
平安产险团体事业群总监石得将再保险履约管理痛点细化为三类:一是海外市场环境认知不足,国内机构如在海外市场套用国内经验,可能会因低价承揽业务导致理赔标准严苛;二是再保交易对手管理差异,分出方不及时报案,分入方未根据理赔管控权作精细化管理;三是行业缺乏统一履约评价体系,对滞后行为缺少制衡。
人保再保险副总裁陈龙清指出,再保险履约具有长生命周期和高度复杂性特点。一方面,长尾风险业务履约常超合同周期,尤其是巨灾风险,估损难度叠加多层转分保因素,导致赔付周期进一步延长。另一方面,再保险有天然国际化属性,而跨境交易中各国文化、法律、外汇政策等存在差异,再保险条款无普适标准,易引发长期诉讼,侵蚀信任。
人保财险再保险部副总经理王剑表示,当前的比例分保占比较高,较超赔分保再保人承担了更大长尾风险;近年来产品责任险、诉讼责任险等新兴业务分保需求加大,这类业务本身具有长尾特性,再保人同步承担长尾风险;叠加地缘政治局势不确定性加剧,也可能面临国际再保支持不足等影响,进一步加大履约压力。在严峻复杂外部环境下,再保险履约管理仍面临挑战。
如何讲好再保“普通话”?
针对痛点,多家参会机构从多维度提出解决方案。
在境内险企看来,夯实基础十分关键。王忠曜建议以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与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为支撑,推动履约管理标准化,完善主体诚信履约闭环管理,探索离岸再保担保,赋能司法仲裁建设。
陈龙清提出“三个协同”,依托第三方平台建数据共享与信用评估模型的“信息协同”;编制示范合同文本,用智能合约提升效率的“行业协同”;制定统一标准,探索跨境监管协作的“监管协同”。
石得提出搭建国家知识库体系整合各国规则、制定规范化履约标准、建立数据基础设施、构建再保交易方评价机制“四位一体”方案。
王剑提出建立再保险保费留存制度、建立再保险交易方信用“上海评级”、强化再保险登记系统作用、建立再保险交易标准等多项建议。
此外,“推动共建”成为多家国际再保机构倡议的关键词。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及中国区再保险业务首席执行官尚卓博提出支撑再保险履约管理需遵循“透明化、灵活性、协同性”三大核心原则,并认为行业需持续夯实可靠数据基础,通过标准化数据共享协议统一风险定义;要将指数化数据与实际损失评估相结合,构建混合触发机制;同时依托上海再保险平台等渠道,推动跨市场数据与监管协同机制,促进市场参与者从竞争关系转向协作关系,以集体韧性应对履约挑战。
慕尼黑再保险大中华区非寿险总裁陈诗华认为,再保险履约管理还要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履约能力建设,通过卓越运营与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信任基础,并建议行业可在条款标准化、信息充分性、再保业务透明化以及国际经验交流方面进一步深化共识,加强跨行业协作与人才培养,推动履约体系化。
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大中华区产险总监王岩则提出“三化”:以规则统一推动履约标准化,明确保费结算、赔款支付等流程,统一风险预警指标;以协同机制提升履约便利化,搭建跨机构履约信息共享系统,建立行业级履约争议调解机制;重点完善再保险履约数据监测体系和履约信用评价体系。
为“中国标准”装上信用“安全阀”
中央结算公司总监兼担保品业务中心总经理张婷表示,担保品管理是优质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够为再保险行业的风险防范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从国际经验来看,再保险交易通常引入债券担保品来进行风险防控。截至目前,公司担保品管理规模已突破33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债券担保品管理平台。
贝氏评级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兼常务董事Rob Curtis表示,信用评级作为对财务实力和信用状况的独立且标准化的衡量,可有助筛选再保险交易对手,考量再保险公司履约能力,进行信用风险差异化管理,设置再保险合同中信用评级触发条款、及影响担保安排。此外,评级还会影响监管资本计提,高评级主体可降低资本要求,低评级主体需持有更高风险资本。评级在履约风险释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有效履约管理的重要支撑。
穆迪评级董事总经理严溢敏表示,中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在监管和市场实践方面迅速向国际靠拢。信用评级已成全球履约管理机制中的核心工具,以穆迪最新再保险公司评级方法为例,模型涵盖市场地位及品牌与分销、业务和地域多元化、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度、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性、财务灵活性七大维度。
中国诚信(亚太)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副总裁张果认为,中资境外评级机构兼具国际资质与中资背景,可打破国际垄断,助力境外认知中资再保主体。“我们也可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合作,参与设计再保险信用评价模型,提供评级方法论支持,推动形成行业共识的信用基准。”
本次会议由中国再保、中国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上海保险交易所、临港集团六家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与上海临港新片区金融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国金融传媒协办。作为综合性展会,主要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将在会议期间举办续转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