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新都高新区 全国50强背后的“立园满园”实践

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航空科创中心。今年9月,“中国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5”发布了“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名单,新都高新区强势挺进全国50强,位列第46位,较去年跃升13位。
排名大幅跃升的背后,是一条以“创新驱动、建圈强链”为路径的高质量发展轨迹。
这个1992年由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园区,如今涵盖工业东片区、工业西片区、石板滩片区三大板块,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36家、高新技术企业348家、专精特新企业10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4家;已形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等多元产业格局。其中,航空航天与轨道交通两大特色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年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2024年,园区共实现营收1300亿元。
链式发展
创新驱动上下游高效协同
铣削设备高速运转,金属屑四散飞溅……走进位于新都高新区的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张约20平方米的飞机蒙皮正在上演“0.1毫米级精确磨皮”。这是目前行业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能让整机蒙皮减重上百公斤!
辰飞智匠的创新,来源于园区内链主企业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满足成飞民机C919等客机的规模化生产需求,企业布局了国内最大的国产双五轴飞机蒙皮镜像铣产线集群,目前生产线一刻不停紧张运转,预计年度交付蒙皮2000余块。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是新都高新区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的生动缩影。而“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链式发展模式,更是新都区深入实施“立园满园”的秘密武器。
围绕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中国航发涡轮院等链主企业,目前新都高新区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及项目170余个,基本实现了“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产业生态圈,先后孵化了裕鸢航空、仨川航空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以长之琳、航新航空为代表的瞪羚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航空制造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前三。
在轨道交通领域,新都高新区与中车成都公司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轨道交通产业园,聚集上下游配套重点企业77家,建成全国首个2025智慧行车试验平台,拥有西部唯一动车组造修资质,客车检修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前三,不仅实现了成都地铁70%“新都造”,本地配套率也超过75%,构建起“研造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催生了新都区绿氢、通信、低空等前沿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链链开花”:突破储运装备、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设备等关键环节,形成电解水制氢装备、加氢站成套设备、液氢储运装备等优质产品,目前园区已聚集厚普氢能、荣创新能、势加透博、轻绿科技等氢能企业18家;微网优联的5G工厂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网通第二极”,旭光电子、永星电子等电子信息行业佼佼者纷纷落户,共同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科伦药业、同仁堂等生物医药重点企业59家产品矩阵覆盖大输液、生物制剂、创新药、中药饮片等领域,2024年实现产值135.8亿元,营业收入118.8亿元……
围绕“立园满园”行动,新都区还聚焦产业主攻方向,依托国有及民营载体平台进行载体招商,先后启动两轮“企业满园、投产达产”百日攻坚行动,组建3个片区11个专班,选派41名骨干到园区驻点招商,两次攻坚行动共引进115个项目;聚焦航空航天、油气服务、网络通信等产业领域,紧扣链主招商,依托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微网优联、西南石油大学等企业、高校,先后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投资促进活动70余次,举办招商推荐会20余场;同时深化招服联动,通过常态化深入开展园区企业服务工作,积极获取企业再投资需求及其产业链发展动态。
先后引进维创轨道、天域智谷、旭光电子、中石化西南工程、谷丰源等重大产业化项目82个,协议总投资达570.88亿元。
产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未来新城
走进新都工业东片区,疏林草地、有氧步道、生态景观绿意盎然;蜂云谷科创公园、拾光营地的露天餐厅……让人很难相信,这竟是一个充满了“硬核”高新技术的工业园区。“许多工业园区下班后就成了‘空城’,但这里很温暖。”园区内职工林佑军表示,这里不但环境优美、配套完善,还经常有“啤酒龙虾节”“银杏林下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据悉,目前新都工业东片区已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打卡消费。
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新都高新区正在打造“产业社区生活圈”,通过“以产聚人、以人定城”的理念,创新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活场景营造,科学布局生产、生活、消费场景和交流互动空间,持续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未来新城。
围绕“留得住人”,新都区创新推出“香城人才香卡”制度,构建了“5+3+N”服务矩阵,为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政务、医疗、教育等10个大项、80余个小项的精准服务。
围绕便捷化交通,园区优化654路公交早晚高峰班次至5分钟一班,并开通企业定制公交线路,“现在从公寓到公司只要10分钟,比我在市区上班时还方便。”一位入驻企业员工表示。
围绕公服配套,园区内航空、轨交高品质科创中心已竣工投用,先后入驻中国商飞大飞机规模化西南区域推进办公室,工业东片区企业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满足企业政务服务、共享会议、生活消费等多元化需求。
围绕生活配套,香投创想城、悦动青年公寓等6000余套人才公寓分批交付使用,聚集石室悦动新城学校、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城东院区、兴城国际足球体育公园等教育医疗、运动休闲配套项目90余个,形成满足未来35万人口需求的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
进解优促
精准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10月10日上午,位于新都区的捷贝通总部大厦宣布投用。捷贝通集团董事长曾斌感慨不已:“总部迁至新都5年,我们一路升规入库、新三板挂牌上市,这是一片适宜企业发展的优质土壤。”
进企业、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从政策扶持到配套服务,从研发设计到人才培养,新都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全面提升园区创新生态系统。
在顶层设计上,新都区实施“局园合一”模式,区新科局与新都高新区管委会实行合署办公,区新科局全局28名干部职工融入园区管委会各部门任职。
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组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未来产业六大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园区党工委委员任“链长”、班子成员任“副链长”,“一链一专班”开展产业研究、项目招引、企业服务等工作。
在创新服务机制上,新都高新区实行“片区制”运行,采取“一个副主任带领一个工作专班统筹一个片区”工作模式,统筹抓好三大片区各项发展、建设、治理工作;实施“大部制”管理,实施副主任管片区、部长管业务的垂直管理,将原有21个科室压缩至7个部门,管理层级由5级压缩至3级,通过扁平化管理,构建起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体系;同时推进“管委会+专业公司”模式,选派管委会优秀干部到区属国有企业交流任职,协同推进片区招商运营服务工作。
在要素供给上,新都区推行手续并联办理,实行“三盯”(盯流程、盯现场、盯服务)工作法,推动投资50亿元的成发科能燃气轮机项目开工建设。围绕土地盘活利用,引导企业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打造时光五贰零炬光·国际潮流文化交流中心,先后承办国际时装周、世界职业超模大赛等大型活动60余场。
在扩权赋能上,实现工商、司法、人才、金融等12类职能深入下沉园区,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同时,高质量运营省级现代交通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广专利快速预审,将获权周期从2—3年压缩至6个月内。
在政策支持上,新都区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新都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区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新都区支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人才十二条》,依托11只共计200亿元的产业基金、“新质贷”金融产品,为企业发展、人才留用提供保障。
在人才引育上,新都区创新实施“以薪定才、指标到企、赋权积分、动态进阶”的评价体系,打通了人才认定的“最后一公里”;启动了“博士共享计划”,成功吸引超190名各领域博士进入企业联合攻关,攻克航空发动机叶片研发、复杂零件3D打印等工艺技术难题16项,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1.2亿元;新都区属重点职校主要负责人兼任园区党工委委员,在园区成立产教融合支持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用工支持、技能鉴定等定制化服务,年服务企业超50家次。全省首个建在产业园区里的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新都校区10月正式迎来首批2000余名新生,为园区企业“订单式”输送技能人才。培育新都区首位“大国工匠”……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遵循‘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原则,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的创新生态,加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区。”新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陈泳/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