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天府奋楫 园区筑梦

时间:2025年10月23日 02:49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天府奋楫 园区筑梦

这不仅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对各项战略部署坚决有力的贯彻与落实。

肩负时代重任,抓住历史机遇,成都必须坚定不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强市、现代产业兴市,挺起省会城市与经济大市的产业“硬脊梁”。

(二)战略的选择

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去年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决定在全市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释放出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强烈信号。

求增量,谋发展,创未来,成都明确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作为2万亿元经济体量的城市,长期以来,成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30%,较同类型城市而言较低。成都提出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正是以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充分发挥园区承载攻坚作用,夯实先进制造业“基本盘”。

纵观世界,产业园区的演进,就是一部从生产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浓缩史,更是园区与城市从“功能依附”到“价值共生”的发展史。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紧跟时代,引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集群升级,展现了园区作为城市产业战略支点的关键作用。

美国硅谷作为创新策源地,构建了技术、人才与资本共融的生态,持续催生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的产业革命。

德国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通过“科学—经济—媒体”的协同模式,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

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转型,成功的一大关键,在于构建开放、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而园区,就是重要的承载体。

从传统的工业区、“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区,再到如今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与策源地。产业园区的指向,不再是围墙内的孤立经济体,而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和践行内涵式发展的先锋。

与产业发展同步,成都最早一批园区出现在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初步形成了空间地理上较为集中的工业基地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城区企业外移、乡镇企业发展壮大,成都逐步形成各类工业园区。1991年,成都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获批成立,各地也掀起园区建设热潮。

发展至今,园区增长方式和形态布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园区,必须因势利导,拥抱产业变革的新浪潮。

针对不少产业园区产业布局重叠、功能定位模糊、特色优势不显等问题,成都提出优化整合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从战略上对全市产业园区在空间体系和主导功能上作明确划分,更加注重园区与整个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协调。

梳理自身特色和发展目标,做到“因风吹火,照纹劈柴”,避免同质化、低效化乃至恶性竞争,推动要素资源集聚,打造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服务企业的平台——当园区布局由散到聚、产业由泛到准、数量由多到精,换来的是产业长远发展的底气,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三) 能级的跃升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

以产业园区为窗口,洞察一座城市的能级跃升之路。

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专业特色园区AI创新中心,楼栋序号从A排到了G,一批AI与机器人头部企业聚集于此,瞄准人工智能与下一代通信技术持续发力。

武侯经开区,微波射频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武侯区微波射频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以微波射频作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

新都高新区,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及项目170余个,基本实现了“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航空产业集群发展,航空制造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前三。

……

“龙头”精彩领舞,“龙身”“龙尾”协调传动,“立园满园”战略图景铺展开来。以园区为承载,“链的聚势”蝶变为“群的跃升”。

今年前8月,成都各园区共计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554个,总投资4971.64亿元。各园区内规上工业企业上半年累计达4405家。

项目落地更实、创新浓度更高、产业生态更优,照见城市质效和能级的跃升。

今年上半年,成都GDP达12108.2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目前,成都正加快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11条千亿元级重点产业链和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产业从来不只是经济数据,它塑造着城市肌理,改变着生活空间,定义着城市品格。

园区之上,可见城市空间布局的谋划——

彭州经开区天府中药城的现代化厂房里,川芎等道地药材通过数字化提取技术焕发新生;日东OLED偏光片基地在崇州经开区竣工投产,填补了西部地区在这一材料本土化供应方面的空白;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的电商物流园区承载着新电商经济与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使命……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园区激活县域经济,助推县市新城走出特色、换挡提速。

园区之上,可见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成阿工业园区,实行“两地联席会议+党工委(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今年1—6月,园区累计完成产值194.84亿元,增速达到23.92%,逐步成为成阿两地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园区之上,可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植入了精品酒吧、民宿、特色商业街区、运动健身等业态,欲以泉水湖湿地公园为生态绿心,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活宜居的公园城市产业新城。

园区之上,可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实践——

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聚集了成都中心城区近70%的文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地标性建筑。找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破题切口,园区以12个特色“园中园”重构城市记忆,优化人居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园区多维发展,城市多元迭新。

(四)赓续创新路

拼经济搞建设,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不进则退,进慢亦退。

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5%以上。

春节刚过,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发布。

深圳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对于成都来说,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

东郊记忆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让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成都传媒集团公开挂牌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东方正火”,拉开一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

双流经开区成立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中心,将原来由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等6个区级部门审批办理的44项管理权限,集中下沉至园区管委会办理。

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的“拳法”核心在于“科技赋能”,摸索建立了“科学家+企业家+技术人才”协同模式,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

从机制创新、扩权赋能到生态构建,一切变化皆为优化,一切创新均是创造。

穿越千年,商代晚期的太阳神鸟,魏晋时科学利用天然气,“交子铺户”最先出现在成都,雕版印刷术创下“宋时蜀刻甲天下”的美誉。在成都,拥抱变化非一时兴起,创新基因薪火相传。

但创新之路上,免不了阵痛;进阶之程上,总会有难关。

身处潮头浪尖,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攻坚克难,需要众志劈开千仞嶂,同心踏破万重关。

成都影视城管委会副主任江勇表示,“对产业的整合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正成为我们园区的独特优势。”

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薇说,“以前简单做加法,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现在重点做减法和乘法。”

邛崃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国利是深耕20余年的“工业老兵”。一天时间,他接待了不少于5批访客,有园区内的企业,也有来调研考察的外地官员。

在思考中行进,在行动中革新。更精准的自我认识,更明确的工作路径,更坚韧的干事作风,为改革铺路,为创新搭桥。

昔日的蜀锦、蜀绣,今日的机器人、无人机……“成都造”品类在变,成都的产业形态在变,但创新创造、拼搏奋进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

曾经的“少不入蜀”,如今的“少必入川”,是创新创造激活的新观念,是开放包容孕育的吸引力。

(五)干出新天地

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城市发展的答卷也当与时俱进。

历史厚重,人文璀璨,活力澎湃,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今日成都,正全力以赴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大力推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赓续历史文脉,焕新发展动能,增进人民福祉。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快节奏”和“慢生活”的有序切换中,张弛有度,把握时与势;拼搏奋进,只争朝与夕。

加速蓄能,乘势而上——

锚定园区年年都有新变化、年年都上新台阶的目标,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坚决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攻坚仗。

破浪前行,彰显韧性——

最大的不变是变化本身,发展路上,怀揣“创新求变”的智慧和胆识,也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谋略和定力。

时不我待,真抓实干——

干与不干不一样,认真干与应付干不一样,全力以赴干与尽力而为干不一样。坚持“亩均论英雄”“实绩比高低”,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梯次支撑的良好态势中寻求新机遇。

城市发展,迎来重要转折关口。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心中有数,手里有招,行动有力,我们定能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马玉宝 吴喆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