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10月17日,中微公司成都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项目在成都高新西区开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同一周,西部集成电路材部装综合创新产业园项目动工,将打造“产研一体、业态复合”的专业园区,加速优化产业生态。
一个个火热场景,折射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更是成都高新区大力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简称“立园满园”)行动的鲜活注脚。
时针回拨到2024年10月24日,成都启动“立园满园”行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作为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体量最大的园区,一年来,成都高新区如何以“园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颇具代表性的观察窗口。
提能级 以“链”聚势,千亿级产业集群活力迸发
近期,成都高新区企业捷报频传——不久前,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领先的ADC芯片,目前已向部分客户送样并收获意向订单。
在即将举行的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将发布最新Micro-LED拼接屏等产品。
企业的“高光”时刻,是集聚优势的体现。实践表明,当同一产业及关联产业的企业高度集聚,便会催生独特的“产业集群效应”,这不仅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更像无形的“引力场”。
在成都高新西区,英特尔、京东方、戴尔等知名企业光彩夺目,众多中小企业在发力冲刺。这里已形成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集群,构建了从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生态。
“镇园之宝”对园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9月举行的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一则消息让人振奋:总投资630亿元,由京东方投建的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力争年内点亮。这是四川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自开工以来,从历时183天提前全面封顶到提前4个月开始设备搬入,建设“进度条”不断加速刷新。
产业配套与链主发展共进。9月30日,沃格光电AMOLED显示屏玻璃基光蚀刻精加工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投产后,将为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提供高性价比的本地化配套服务。不远处,高投梅塞尔大宗气体供应项目正在开展调试工作,一期在京东方成都工厂建设现场大宗气体供应系统,二期将根据需求再作扩展规划。
成都高新区始终高度注重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依托其开展产业链招商。同时按照“落地投运一批、谋划储备一批、招引洽谈一批、培优育强一批、政策扶持一批、激活提升一批”发展思路,持续放大园区产业集聚效应。
以“链”聚势,从数据来看更为直观:2025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GDP达到1809.1亿元,增长6.2%,占全市比重近15%。其中,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达246家,实现产值156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更是达到15.9%,工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超过90%,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活力迸发。
好消息接踵而至。8月,中微半导体设备(四川)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3个项目落地成都高新西区,持续释放出强劲发展势头。
促转化 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支点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更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动能。
今年3月,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北交所,成为四川省今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这家从成都高新区起步的企业,凭借超1亿支智能计量终端的全球销量,以及150多项有效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的技术积累,成功“领跑”海外市场。
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化征程,是成都高新区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加强企业培新育优的生动缩影。
自主培育是让企业满园的重要途径。成都高新区推出的两个计划发挥了有效作用——以“揭榜挂帅”形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岷山行动”计划,旨在引进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团队,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四川省内率先启动实施的“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提出以中试为核,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5年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在成都高新西区,总投资20亿元的高投芯未IGBT中试平台已经投运,为目前成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加快畅通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今年新认定工信部制造业重点中试培育平台3个、省级制造业重点中试培育平台19个。
强化资本赋能,成都高新区创新构建“中试+基金”生态,打通成果转化堵点。日前,该区已完成一批中试子基金和中试平台项目签约,并围绕16个重点产业链启动天使母基金中试子基金征集,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细分领域。
为促进更多成果在园区转移转化,成都高新区还坚持“一盘棋”思维,优化形成国家高新区—产业片区—专业化科技园区“1+4+X”园区发展格局,推动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与园区强化利益联结,推动“立园满园”行动走深走实。
作为上市公司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都英杰晨晖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高新西区IC设计产业园的首批入驻企业。选择这里,除了看重专业化“园中园”的属性外,还有园区内的天府无线智能研究院、芯华创新中心(已升级为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可为其提供研发验证、基金支持等全方位服务。
目前,成都高新西区已成功打造芯创智谷、集成电路标准厂房等一批专业化科技园区,布局了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优环境 深化服务,“进解优促”“立园满园”协同发力
近日,成都高新区“政策直通车”首期活动举行,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推出“108+10”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旨在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对于“足不出园”,莱普科技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基地计划2026年5月全面达产,之前北侧的地上蒸汽管道对施工进度有所影响,但管道迁改下埋涉及周边多个项目,需要协调上下游企业配合。在成都高新区的及时协调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这并非个例。去年9月以来,成都高新区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持续探索企业服务的“最优路径”,开拓服务效能的“最大边界”,让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累计走访企业6007家,解决诉求1567项,办结率高达99.7%,以高效服务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政策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成立10余年的成都通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成都高新区相关政策享受到优惠补贴、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更新速度很快,支持范围和力度也在加大。”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道。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加快《促进电子信息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政策出台进程,进一步充实园区政策包,完善“立园满园”发展格局。
进入产业园区存量升级时代,专业化运营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位于西源大道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四期扩建项目已投运,是西门子在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工厂”。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前几期项目办理手续需要高新西区、南区来回跑,现在西区就能跑完手续,方便快捷。”
服务效率还体现在创新上。近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C区主卡口“潮汐行政车道”试点改革启动。监测数据显示,高峰时段一小时行政车辆通行效率提升3倍多。今年1至7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含双流园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31亿元,同比增长11.7%,规模继续居全国综保区第一位。
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大、技术更新快、产业链带动作用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强化园区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助力区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