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宗志鹏
10月8日,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奋进征程与发展成就一一呈现在众人眼前,令到场的数百名职工代表、退休老同志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从江边的小作坊到“世界500强”,从产能不足1万吨的轧钢厂到坐拥覆盖大半个中国的五大基地,从横列式小轧机到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从螺纹钢到150多个系列、1.4万多个品种的优特钢……50年筚路蓝缕,催生了沙钢集团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来到沙钢集团,常常惊叹于这家民营企业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装备之强,也不由得心生好奇,沙钢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蕴含在沙钢的奋斗之路中。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要发展小钢铁、小煤窑、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创造基础。”1975年,在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精神引领下,锦丰轧花剥绒厂轧钢车间正式投产;1985年鼓励兴办乡镇企业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轧钢车间“自立门户”,成为沙洲县钢铁厂;1992年的春天里,沙钢集团就此诞生……
回望过去,正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党的理论方针、战略部署作为布局落子的方向,才有了在众多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的沙钢集团,而这也成为企业始终如一的“信仰”,引领着沙钢集团踏准时代鼓点,保持强劲竞争力。
走进沙钢集团宽厚板二车间,一批钢板正在产线上轧制。粗看之下,这个产品与普通钢板没有多大差别,实际上这是一批即将运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用于石油化工领域的压力容器钢材,不仅有着345兆帕的变形强度、-52℃的耐低温能力,还能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而不被腐蚀。
沙钢集团党委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工程项目,让更多优质钢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了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如今,沙钢出口产品已达7大系列700多个品种,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占比超一半。
在沙钢集团,坚持党的领导,意味着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也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党建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按照“车间建在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的原则,沙钢集团党委推动基层党组织全覆盖,部门主要负责人“党政一肩挑”的同时,创新实施“136”党建绩效管理制度,成为“党建就是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在此基础上,沙钢集团党委将班组建设与党小组建设有机结合,在生产一线编织起一张如神经末梢般的基层组织网络,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激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能量。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创新成果“百花齐放”。电炉炉龄是炼钢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沙钢电炉一车间以冶炼中高碳钢、超薄带钢水为主,由于钢水温度高,容易造成炉龄偏低,不仅影响生产且存在安全隐患。
车间第一党小组主动请缨,每天在现场对电炉钢包、中包容器进行检查测量,并通过观察日常操作,琢磨工艺改进的方向和办法,在无数次的试验论证后,最终总结出一套针对炉型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的操作方法,提高了炉龄。
铸造不畏艰险的精神之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企业亦是如此。
在沙钢集团厂区的一张偌大的宣传展牌上,“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的标语十分醒目,传递着企业的发展理念,也回应着沙钢为何不断向前这一问题。
把企业办好,建设“百年沙钢”就是沙钢集团决心要做的事;改善百姓生活,为社会做更大贡献就是沙钢集团最大的信念。
正是这份决心,塑造了沙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
1975年,沙洲县锦丰镇轧花剥绒厂集资45万元建起轧钢车间,当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全车间找不出一个懂轧钢的人。时任车间主任沈文荣就带着23名工人去吴县陆慕轧钢厂苦学技术,吃大灶、睡地铺,白天黑夜三班倒,仅用28天就完成了原定两个月的学习任务。
正是这份信念,给予了沙钢人大胆挑战、不断登攀的勇气。
走进沙钢超薄带生产车间,30秒时间里,倒入“辊盒”的红色钢水,快速冷却化作一条赤色钢带,再历经一道轧制,0.7毫米的钢板便出现在50米外的产线末端。这项薄带铸轧技术,大大缩短生产流程,能够减少95%单位燃耗、80%水耗、90%电耗。
实际上,这项技术的理念设计早在1857年就被提出,可由于对工艺控制、设备装备、耐材质量要求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落地。直到2002年,美国纽柯钢铁公司才将这一技术真正用于生产,但也一直难以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而看中其生产效率和绿色属性的沙钢人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在周密筹备后引进超薄带CASTRIP技术,建起了亚洲首条工业化超薄带生产线,并自主“消化”研究其中的技术原理,再进行自主创新,对产线进行改造提升,过程中消耗了近20万吨钢水,花费成本近1亿元,最终突破7炉连浇,年产量达50万吨。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在发展的“炉火”中不断淬炼传承,铸造出不可多得的精神特质,凝聚为沙钢集团的企业文化内核,带领着沙钢人渡过一个个难关。
面对“产能过剩”,钢材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挑战,沙钢集团在危机中寻新机,迎难而上阔步转型之路。启动“两高、两提”战略工程,围绕开发高端目标用户和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质量和效益。这一战略驱动着沙钢产品结构全面升级,做精做强钢铁主业。与此同时,沙钢集团坚定“以钢为基,多元发展”的基调,着力布局现代物流和金融投资产业,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精神之力,造就了沙钢的发展奇迹,也激励其扛起更大担当,追逐“钢铁报国”的梦想。
今年4月,随着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主汊航道桥合龙段钢梁最后一道缝隙焊接完成,这座世界首座双主跨超千米的三塔斜拉桥在长江天堑上完成全桥合龙。
大桥桥塔的承重基座所用的主要材料是沙钢提供的高性能特厚桥梁钢板。此前,沙钢生产的最厚桥梁钢板为96毫米,而这次钢板厚度增加至150毫米。这似乎增加得不多,但已是国内目前最大厚度的桥梁钢板。
在厚板领域,有句话叫“一寸厚度一寸难”。随着厚度的增加,钢板在轧制过程中,心部难以充分变形;冷却时,心部与表层会出现显著的温度差异。通俗来讲,就是“轧不透”“冷不透”。
沙钢集团的研发团队创新思维,通过优化合金配比,将钢板的轧制温度提高了150℃,让钢坯变得更“软”。如此一来,轧制时每次的变形量增加了26%,成功实现了板坯心部的充分变形,攻克了“轧不透”的难题。与此同时,团队从“煮饺子”的经验中获取灵感,通过优化冷却工艺,使钢板厚度方向的温差减半,解决了“冷不透”的问题。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沙钢最终完成了钢板的生产与交付。
引育并举锻造发展新优势
50年时间,沙钢集团之所以能走在钢铁行业的前列,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更与其坚持创新有着莫大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钢先是拿出所有家底从英国引进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而后又完成德国多特蒙德凤凰钢厂至扬子江畔的“世纪大搬迁”,再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沙钢的设备和工艺不断提档,步入行业“第一方阵”,也让沙钢从中愈发深切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
“当时,从英国引进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大家都看不懂设备的英文说明书,后来又招引一批冶金专业出身的人员,项目这才落地。”沙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坦言,创新最终“拼”的是人才,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决定了沙钢能否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007年,沙钢成立钢铁研究院,引育人才团队,迈出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步,加快沙钢产品由普钢向优特钢转型,同时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重点科创企业等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开放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打造联合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共赢发展。人才支撑下,沙钢先后承担各级政府项目近30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
如果说,开发优质产品是烹饪一道美味佳肴,科技人才研究出“食谱”,还要技能人才在产线上“烧制”出来。9月17日,第十届“沙钢杯”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点燃“战火”,企业职工在高炉炼铁、转炉炼钢、机电智能控制、金属轧制等项目上展示才能、切磋比拼。
以赛事为路径,激励职工不断学习、精进技能的同时,沙钢构建起了学生、学徒、员工、骨干“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从招聘到培养的全过程,为新入职员工配备一对一导师,加速人才“孵化”。目前,沙钢累计参加各类培训学员超百万人次,自主培养硕博130余人,中高学历人才职工总数占比近50%。
创新需要“从外引”,也要“向内求”。沙钢开展小改小革、6S改善提案、QC小组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并举行沙钢集团创新大会,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群众性创新的获奖代表颁发荣誉,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创新”的良好生态。
日前,沙钢召开第十一次职工改善提案成果发布会,来自各部门的16项职工创新成果闪亮登场。这些成果涵盖智能化改造、工艺优化、质量提升、能源循环利用、企业管理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见证着沙钢人“把问题变课题,把难点变亮点”的智慧担当,更为技术工艺革新、质量精度提升、生产效率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沙钢成立江苏沙钢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批掌握制造技术,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精通智能制造技术,具备实战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让沙钢集团步履铿锵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来到如今的沙钢,高炉如丰碑般矗立,与广阔的江面遥遥相对,而绿树掩映的车间里,又传来机械“心脏”有力的脉动,产线飘扬的红色旗帜如同那热烈的光与火,熔铸出创新突破的钢铁脊梁,赋予沙钢不断前行、勇立潮头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