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 崔雪花
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在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东北抗联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传播面临着范式革新与动能转换的双重机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三维建模等技术构建的底层架构,正在催生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媒介形态演进,这不仅突破了传统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更催生出“数字红色文化”的新型业态。这种赋能不仅实现了东北抗联文化资源的代际传递,更在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语境下,重构了东北抗联文化的价值阐释和传播体系。因此,以人工智能赋能东北抗联文化传播,必将为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制度创新 构筑智能技术赋能的治理框架
政策协同体系的系统化重构
东北抗联文化数字化工程需建立“国家战略—地方实践”的双向贯通机制。一方面,应构建政策适配的“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体系,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2-2035)的意见》等国家战略转化为具有黑龙江、哈尔滨特色的实施细则,制定涵盖资源数字化、产权保护、产业融合的“1+N”政策工具箱。另一方面,针对基层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创新“政策实验室”机制,建立政策创新示范区,探索“数字基建债券+文化遗产认养”等新型融资模式,破解智能化改造的资金约束与技术适配问题。
新型基础设施的集群化部署
数字基建需遵循“全域覆盖+场景适配”的双轨战略。在物理层面,应构建“5G+北斗+物联网”三位一体的感知网络,重点推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东北抗联博物馆等核心场馆的智能化改造,打造“AI导览—沉浸体验—数据反馈”的闭环系统。在制度层面,创新“数字新基建PPP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用户付费”的多元投入机制,实施“数字基建对口支援”计划,确保数字红利的区域均衡。
数字资源平台的生态化建构
数据治理需构建“采—存—治—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参照欧洲数字文化遗产标准,建立多模态数字资源的元数据仓储,开发“红色记忆数字孪生体”,实现革命文物、口述史料、历史影像的三维重建与关联分析。同步建设“东北抗联文化大数据智慧中枢”,集成游客行为分析、传播效果评估、产业监测预警等功能模块,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新型治理范式。
人才战略 打造跨界融合的智力引擎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范式创新
构建“理论—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开设“数字人文+红色文化”微专业,开发“东北抗联文化数字叙事”“AI红色文创设计”等课程模块。建立“校馆企”协同创新实验室,通过“项目制学习”模式培养兼具历史素养与技术能力的“数字策展人”。创新“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机制,遴选兼具学术造诣与市场洞察的导师团队,从构建“红色基因+数字音乐+课程延伸”的特色育人模式,探索具有文化辨识度的音乐课程的传承路径。
柔性引才机制的系统性优化
实施“鲲鹏计划”全球引智工程,建立“候鸟型专家”工作站,吸引数字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参与“东北抗联元宇宙”“智能红色剧本库”“沉浸式话剧”等项目建设。遴选具有非遗传承背景的民间艺人,通过“数字技能+文化创新”双培训,培育“东北抗联文化数字传承人”队伍。建立“人才飞地”机制,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协同创新。
人才发展生态的立体化培育
构建“评价—激励—转化”的闭环支持体系。建立“文化贡献度+技术创造力+产业影响力”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数字文创作品传播量、用户转化率等纳入职称评定指标。设立“东北抗联文化创新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区块链红色藏品开发”“AR红色记忆重现”等前沿项目,探索“成果收益权质押融资”等新型激励机制。建立“人才—项目—产业”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一个领军人才带动一个创新团队,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产业集群”。
媒介融合 构建智能传播的立体矩阵
全域传播体系的协同化建构
建立“主流媒体+商业平台+用户生产”的三螺旋传播结构。主流媒体应发挥“定调”作用,打造“VR红色记忆云展厅”“AI东北抗联音乐展播台”等标杆产品;商业平台强化“扩音”功能,通过算法推荐“红色文旅打卡攻略”“东北抗联精神短视频”等优质内容;用户生产内容激发“共鸣”效应,开展“我家红色老物件AI修复”“抗联故事数字创作”等活动,形成“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成内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共生生态。
沉浸式传播场景的创新性营造
实施“物理空间数字化+数字空间场景化”的双轮驱动。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抗联密营虚拟战场”等沉浸式场景,开发“多模态交互叙事系统”,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的深度耦合。针对Z世代传播偏好,打造“红色文化电竞”“历史解谜剧本杀”等游戏化传播产品;面向银发群体开发“AI东北抗联文化广播剧”等服务,构建代际传播的数字桥梁。
智能传播效能的精准化提升
构建“用户画像—内容匹配—效果评估”的智能传播闭环。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建立“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用户知识图谱”,通过“行为轨迹追踪+社交语义分析”生成360度用户画像。开发“多模态内容推荐引擎”,实现“红色故事音频—历史影像视频—三维文物模型”的跨模态内容精准推送。建立“传播效果数字孪生仿真系统”,通过测试、情感计算等技术优化传播策略,形成“数据驱动—模型优化—策略迭代”的动态进化机制。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东北抗联文化传播,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双螺旋演进。黑龙江省作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发源地,应把握数字文明时代机遇,构建“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人才驱动—媒介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制度突破释放政策红利,以技术赋能激活文化基因,用人才战略夯实发展根基,借媒介融合拓展传播边界,最终实现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三个转变”:从资源优势到数字优势的转化,从传播势能到产业动能的转化,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认同的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构建“红色智能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