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京东联合宁德时代、广汽集团发布“国民好车”项目 受访者供图
近日,京东宣布联合宁德时代、广汽集团推出一款“国民好车”,并将于“双11”期间正式发布。当电商巨头牵手汽车制造与电池领军企业,一场围绕“如何造一辆真正适合百姓的好车”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开启。
业内人士表示,与传统汽车制造和销售模式不同,此次合作打破了产业边界,实现了用户洞察、整车制造与电池技术的融合。不过,对于京东此次入局车圈,各方声音不一:有的认为京东是为争夺新流量入口,也有的认为其意在效仿其他企业,打造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头部企业竞相入局
在近日的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上,京东联合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与广汽集团,正式发布“国民好车”项目。“‘国民好车’在京东独家销售,用户可在京东APP搜索‘国民好车’提前预约试驾、参与互动,享受系列超值早鸟权益。”京东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三方合作,将围绕用户真实痛点展开研发与设计,重点聚焦性能安全、外形时尚、续航能力、价格亲民四大方面,推出一款大众买得起、能满足90%以上生活通勤需求的“国民好车”。
合作中,三方充分发挥各自领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用户需求-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服务落地”的闭环。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京东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与独家销售服务;此次合作是整合京东在用户与汽车消费服务方面的资源,结合广汽的整车制造能力及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打造一站式汽车消费模式。
对于京东入局车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当前电商行业已现增长瓶颈,同时,用户注意力向内容平台迁移,抖音等兴趣电商正重塑消费链路,而智能汽车承载着未来流量获取与生态闭环的重任。
事实上,大厂跨界造车并非新鲜事。此前,阿里、小米、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已纷纷“下场”,但选择的路径各不相同。曹磊认为,与小米直接涉足整车研发、制造核心环节不同,京东在汽车领域的角色与华为类似,均面向传统汽车制造厂商输出数据(系统)及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高粱资本创始合伙人、华专动力知识产权集团首席顾问董新蕊则表示,小米是亲自下场造车,华为是提供智驾服务,京东是提供用户洞察和销售支持——考验京东的是销售能力,而小米、华为的要求则更高一些。此外,阿里通过阿里云为车企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目前已服务宝马、奔驰、小鹏等90%以上的汽车品牌。
“新能源、新智慧汽车是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也是未来智慧生活的重要场景。”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指出,互联网企业争相进入汽车行业,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具备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夺像手机一样的生活场景入口。
整合专利优势互补
在此次跨界合作中,资源整合是核心要素,而技术创新——尤其是专利技术的运用,成为“国民好车”最稳固的基础。三方能否通过专利融合、联合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动技术普惠化,是合作的关键之一。
京东虽不直接参与技术研发,但其依托智能供应链与物流专利(如智能仓储调度算法、无人配送车路径规划),可优化换电站布局与电池配送效率。
“京东自身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拥有7亿多高质量真实用户,这些用户消费能力强,是汽车的精准目标客户;二是线上销售渠道优势明显,可实现预约、试驾、下单‘一条龙’服务,线下还有全国3000多家自营京东养车门店及超4万家合作门店,能解决用户购车后的保养、维修等问题;三是京东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强大,可帮助车企降低零件库存和物流成本。”董新蕊表示,汽车产业链对京东而言是合适的方向,但最终效果如何仍需看技术储备与整合能力。
目前,宁德时代累计提交动力电池相关专利申请超3.9万件,其中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材料等关键技术专利申请占比达38%。其“巧克力换电”技术拥有229项核心专利,涵盖电池包结构设计、换电站智能调度等环节。电池包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30℃至60℃宽温域运行,并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提升充放电效率至95%以上。
广汽集团则围绕车身安全、电池防护等方向布局了诸多专利。其“一体化压铸车身”技术将70个零部件整合为1个压铸件,在减重13%的同时提升了车身刚性;电池包“蜂窝式防撞结构”通过仿生学设计分散冲击力,在碰撞测试中电池包完整度达98%。
业内专家表示,专利技术的交叉许可与协同创新,是此次合作的一大亮点。三家企业或将通过共享相关专利技术,避免重复研发,加快创新步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降低研发成本,还能让“国民好车”集成各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为消费者带来技术红利。
汽车商业生态持续演进
随着互联网公司深入汽车产业,行业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将持续演进。刘俊斌认为,互联网企业类型多样、优势不同,未来都会在汽车制造领域形成自身优势。但汽车行业毕竟是超巨额投资项目,互联网企业介入的形式和深度会有所差异。类似地,导航类、智慧技术类、智能清洁类互联网企业都有可能介入新型汽车产业。
曹磊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制造工艺”向“用户体验”和“生态服务”扩展。这些互联网公司不应追求个人消费者的表面认可,而要专注于解决自身业务的真实痛点;不应盲目攀比技术参数,而要挖掘实际商业价值,将造车融入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当汽车成为住宅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谁掌握了这一入口,谁就可能在下一个十年引领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
“京东这种以数据定义产品、用生态重构消费的模式,是对传统汽车产业的创新与挑战。若该模式能成功,京东或许会成为汽车销售的规则制定者,重新定义行业分工,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效、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发展。”董新蕊表示,汽车作为高价低频消费品,决策链条复杂,相关企业可能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标准化程度,广汽集团的模块化架构能否支撑真正的个性化定制,仍有待观察;二是服务闭环,京东的养车体系、宁德时代的换电网点能否实现全国覆盖;三是用户认知,让消费者在线上完成十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消费决策,存在一定难度。
多位专家认为,“国民好车”不仅是三家企业的跨界尝试,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缩影。这一项目为下沉市场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出行选择,也为全球汽车产业探索出一条“用户导向、技术普惠、生态共赢”的新路径。未来,这场由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双轮驱动的变革,终将让“国民好车”驶入千家万户。(本报记者 陈景秋)
你可能还感兴趣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京东、宁德时代、广汽集团联姻打造汽车消费新模式——专利护航,“国民好车”即将驶来)
(编辑:梁艳超 责任编辑:孙雅曼 审校: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