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十四五”期间,农业银行宁夏分行秉持“守底线、促振兴、增动能”理念,通过赋能特色农业、帮扶生态移民、支持闽宁协作等举措,以金融之“笔”书写新时期“三农”发展的塞上答卷。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从2020年末的247.5亿元增长至2025年8月末的306.6亿元,为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金融助力。
“六特”产业筑富路
“十四五”期间,宁夏稳步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了完善的联农带农助农产业帮扶机制。农业银行宁夏分行以“六特”产业为重点,“一产一策”开展服务对接,“六特+N”产业链农户贷款余额达122亿元,带动农民近3年收入复合增长5.8%。
在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滩羊养殖大户刘文廷望着悠闲踱步的羊群,欣慰不已:“多亏了农行长期的信贷支持,让我的滩羊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余只扩大到现在的上千只。”
针对滩羊产业,农业银行宁夏分行持续加大对养殖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力度,产业贷款余额达18.9亿元。
“我的贷款额度已经提高到65万元,我打算再购买900只羊羔和100头肉牛,明年收入还能增加不少。”刘文廷笑着说。
在中卫市中宁县,一颗颗小红果同样成了富民强县的“金果果”。身处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锁鲜枸杞数字化车间二期项目内,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压力等锁鲜的关键工艺参数,确保枸杞全年标准化稳产。“当公司遇到资金难题时,是农行伸出了金融援手,我们由衷感谢。”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感慨地说。
农业银行宁夏分行聚焦枸杞产业链图谱,坚持“龙头驱动、全链覆盖”策略,近4年累计投放枸杞产业贷款16亿元;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组合担保模式,为专业市场商户、贩运大户提供灵活信贷支持,畅通流通环节;依托“富民贷”等信贷产品精准服务广大种植户,稳固产业根基。
“搬”出美好新生活
罗山巍巍,见证巨变。“十四五”期间,吴忠市红寺堡区这片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城乡一体化发展日新月异,从西海固大山里搬出来的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
2002年,王航弟举家从西吉县搬迁至红寺堡区,寻求新生活。依靠在当地种植枸杞,王航弟夫妇于2018年建起了“祥祥家庭农场”。近年来又通过网上直播等方式销售枸杞,让产品走向全国各地,她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更荣获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称号。
“我的奋斗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也少不了农行的一路陪伴。从起初的5万元,到20万元,再到60万元,每当我缺少资金时,农行都会及时帮我解决困难。”王航弟欣喜地介绍,祥祥家庭农场带动了200多家枸杞种植户共同致富。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农业银行宁夏分行针对移民搬迁人群“家底薄”等发展难题,创新推出“移民致富贷”专属产品,切实解决移民“贷款难”等问题,累计投放信贷资金31.9亿元,为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提供金融支撑。
闽宁协作“山海情”
小康路上手挽手,走出一条康庄道。在宁夏人民砥砺奋进、脱贫致富的征程中,福建人民始终守望相助、倾情支援。
“做好闽宁协作金融服务意义深远。”农业银行宁夏分行行长王城英,曾长期在农业银行福建分行工作,他表示,2026年是闽宁协作30周年,宁夏分行将积极融入两地协作发展大局,大力促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着力推动闽宁协作走深走实。
在银川市永宁县,坐落着唯一一个以两省区简称命名的小镇——闽宁镇。从飞沙走石的“干沙滩”蜕变为生机勃勃的“金沙滩”,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典范。
农业银行宁夏分行与闽宁镇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消费引流等方面协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为600余户闽籍商人在宁创业提供融资、结算及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深秋时节,闽宁镇的万亩葡萄园沁润在醇厚的酒香和丰收的喜悦里。十几年前,闽商陈德启来此创业,当其经营的宁夏贺兰神酒业集团有限公司遭遇资金难题时,农业银行2500万元贷款如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葡萄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我们并非本土企业,缺少有效抵质押物,融资难度大。”回忆起创业初的不易,陈德启感慨万千,“农行的雪中送炭帮助公司突破瓶颈期!目前,企业为附近的生态移民提供了约1500个就业岗位,每年带动500户家庭就业。”
闽宁协作不止,金融服务不辍。农业银行宁夏分行与福建、厦门分行已形成常态化协作帮扶机制,长年派驻干部深入闽宁镇参与帮扶工作,为当地对接东西部招商引资项目发挥重要作用。(杨佳 林洁 杨浩)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