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彭溢
24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第四场,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苏,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喆,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闫志金,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丛菲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省强化科技引领新动能,展现“创新龙江”新作为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和网友提问。
创新创业生态圈集聚科企2234家
我省首批7个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自建设以来,始终立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策源地”定位,以转化成果生成企业、赋能产业为核心任务,以完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和建设成果转化示范载体为重要抓手,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目前生态圈内已集聚科技型企业2234家。
科技型企业数量稳步提升。首批建设的环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个生态圈,通过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累计新生成科技型企业245家,创新创业群体不断壮大。一批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科创企业落地龙江。航天用低成本高性能霍尔电推进产品较第一代制造成本降低4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安牧吉食品实现乳基料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率关键指标提升,打破国外在高端婴儿配方奶粉原料领域的垄断。
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生态圈联合引导资金,实施企业牵头的项目24项、省级支持资金超3000万元,缓解了初创企业资金压力;通过龙江天使投资基金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先后投资凡奇智能、声诺医疗、绿锐新材等生态圈孵化生成的15个企业(项目)。
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用。省市校共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培企业达46家,2025年上半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新建的环哈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庆智能钻采装备产业园、齐齐哈尔创意设计港、佳木斯数字游民公社等平台已入驻企业项目百余个。生态圈高校院所与省内企业产学研合作日益活跃,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焕发出勃勃生机。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十四五”时期,我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加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转化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全面赋能“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重塑科技计划体系赋能企业创新。聚焦产业导向和企业需求,持续深化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逐步完善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项目凝练生成机制。2022年以来,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南全部来源于“4567”现代化产业技术需求,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部由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实施。2024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项目资金比例达85%以上,较“十三五”时期提升近24个百分点。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服务企业创新。发挥中国一重、哈电集团、哈飞集团、大庆油田等省内重点企业创新领军作用,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6家、较2021年增幅146%,组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187家、较2022年增幅123%。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车齐车分别作为产业链链主企业承担国家“锻长板”和“补短板”重大专项任务,先后有63项国家重大创新项目落户龙江。
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引领企业创新。制定实施《龙江创新发展60条》,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高企培育资金等政策引导机制,推动全省企业研发投入达125.9亿元,较“十三五”期末增幅50.0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0家,增幅近161%。今年,省科技厅通过AI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选派400名“科技总师”带着技术和成果驻企服务,助力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行动,前三季度实现就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52项。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50余项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导向,将重大科技项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布局重点领域攻关专项,形成了高效聚焦、梯次攻关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
坚持有组织科研,完善科技攻关项目顶层设计布局。围绕支撑“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10余个重点领域专项。瞄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前沿方向,支持了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研发。“十四五”期间,部署了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金额16亿余元,与“十三五”时期相比,立项项目翻一番,财政资金投入增长1.7倍。
坚持聚焦产业需求,优化重大攻关项目组织遴选机制。加强部门联动,联合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项目组织模式,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凝练重大技术难题,吸引清华大学等省内外一流团队揭榜攻关。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榜单突破水平井体积压裂、压力场及演化模拟等关键技术,目前,开井266口,日产油超3700吨,“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及战略突破”入选中关村论坛十大科技成果。
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可转化高质量成果培育。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200余个,推动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联合转化。在能源装备、生物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50余项,哈电集团研发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000兆瓦白鹤滩水轮发电机组,七〇三所30兆瓦级和40兆瓦级燃气轮机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功率顶级产品水平,中国一重3000吨级加氢反应器刷新世界纪录。新和成高效生物合成辅酶Q10关键菌种项目,解决了菌株在菌种驯化阶段生长缓慢、新菌株前期生长受抑制、产物合成受阻等问题,实现新菌株在工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打造硬科技产业集群高地
哈工大先研院2023年12月成立以来,已带动近50位学校高端人才创业,培育企业48家,依托学校成果就地转化新生成企业33家,企业估值突破50亿元。
创新机制,激活创业“一池春水”。近五年哈工大先后出台3大类、14项制度文件,出台“服务龙江5条”硬措施。先研院同步打出改革“组合拳”,推行“承诺备案”加速教师创业,以“约定收益”吸引校友企业回省;构建“五位一体”一站式服务,全程护航转化;通过“三体协同”机制,组建“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联盟与“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总经理”创业团队,系统推进有组织转化。在改革机制激励下,2024、2025两年新成立企业数量连续实现突破,新增就业超500人,企业估值突破50亿元。
硬核驱动,打造产业“集群高地”。围绕国家战略与龙江需求,先研院构建“技术策源-企业培育-产业落地”全链条工作体系,推动商业航天、机器人、新材料等硬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在培企业与项目已在商业航天、机器人等五大领域形成内循环生态,链接98家核心客户,覆盖16个省市,含34家央企与链主企业。灵巧手、眼部手术机器人、碳纤维滑雪装备等数十项成果在龙江落地生根,30余家企业将分批入驻中国星谷等产业园区,预计3年产值超40亿元。
资本汇聚,突破投资“关口效应”。哈工大成立了服务龙江领导小组,构建“山海关不住,投资到龙江”新格局。与深创投、经纬创投等130余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融资到账超2亿元,其中省外资本占比超60%。成功引导乐聚机器人、科大讯飞等优质企业落户龙江。2022年以来,学校与1582家省内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共建31家校企联合机构,省内横向经费达5.31亿元,近两年增长超65%。
让更多好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龙江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让更多的好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转化。
我省在法治保障上实现了新突破。修订《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点瞄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优化转化生态环境、强化组织实施等关键环节。其中有六项新修订条款是在全国地方性法规中的首次规定,实实在在地为保护科研人员权益、推动我省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治后盾。
向高校院所的转化堵点精准发力。针对高校院所普遍存在的“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难题,以省委科技办名义印发《高校院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方案》,赋予高校院所更大自主权,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获得感。支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破解国有资产管理难题,消除“不敢转”顾虑;探索开展“约定收益+全部赋权”的转化新模式,有效化解了“不愿转”心结;建立健全符合技术转移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补齐“不会转”的短板。
为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卸下包袱。为树立“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科技、教育、财政、卫健、审计5个省直部门联合制定《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试行)》,明确可认定为尽职免责的11种具体情形和负面清单,保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科研人员顾虑,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建立了成果转化“晴雨表”和“助推器”。省科技厅牵头制定“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指数指标体系”,以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将技术合同成交额、新生成企业数、企业营收及获得投融资额等列为主要指标;定期发布年度成果转化榜,在连续两年的排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部属高校第一名,东北石油大学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名。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十四五”以来,我省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以改革激活创新之源。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成科技计划管理体系重塑,召开全省创新发展大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出台《龙江创新发展60条》《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的意见》等74个科技政策文件,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金融滋养创新之土。设立东北地区首支政府出资的天使投资基金,已投资15个项目,投资金额7900万元。成立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金融协同服务联盟,联合银行机构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精准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已完成科技型企业授信710户。截至目前,各银行机构已完成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约为23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以人才集聚创新之力。全面推行项目经费“包干制”,深化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试点探索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优化实施龙江卓越科学家、龙江英才等科技人才支持计划。优化调整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对科研起步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资助,对在读博士生、本科生试点资助,让龙江成为青年才俊创新创业的广袤热土。“十四五”期间,我省两院院士新增6人,新增6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B类项目资助。
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非一日之功。我省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金融供给,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让黑龙江的创新土壤更加肥沃,为创新龙江建设提供更加强劲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