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10月25日电(记者 王淑娟)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打拳击赛;AI食堂里的智能机械臂精准颠勺、算法调控火候,3至5分钟就能端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热菜;依托AI技术,一批“超级工厂”正在全国各地加速落地……2025年AI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出,以鲜活姿态走进公众衣食住行和千行百业的细微之处。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从单点创新到场景普及,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研发投入大、扩张资金需求急等现实难题。在此背景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正是推动“科技繁花”结出“产业硕果”的关键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展望“十五五”,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科技金融破壁畅行无疑将是重要的一环,这也将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隐形动力。
AI“走出”实验室变成现实生产力
走进上海世贸商城的AI食堂,通过透明玻璃幕墙可以看到“黑灯后厨”里,辅助人员将净菜放入智能工作区后,智能机器臂便按照预设程序,精准完成食材入锅、调料添加等一系列操作,一道新鲜可口的番茄炒鸡蛋3至5分钟就能出锅。鲁菜、川菜、粤菜等,AI机器人都能做出来。
“AI机器人做的饭菜,不仅口味很好,而且少油少盐咸淡适中,上班日的早餐和中餐我基本都在这吃。”常来就餐的白领刘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是看到机器人炒菜感到好奇,抱着尝试的态度来用餐,现在已经成为AI食堂的常客了。
就在AI食堂的斜对面,熙香智厨的AI智能面馆中,两个机器人在约3平方米的后厨里,自动擀面,现做现煮,自动加上浇头,一碗面平均2分钟就到了客户的手中。
图为AI智能面馆里机器人正在煮面(记者王淑娟 摄)熙香智厨创始人刘蕴熙已经创业十几年,一开始尝试的是专供老年客户的饭菜,AI算法会适当少放食用油和盐。乘着AI技术迅速迭代升级的东风,目前熙香智厨已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打造了8家AI食堂及超过50家智能无人后厨,覆盖医院、学校、企业等团餐场景。“今年业务同比增长40%,在未来两年,可预见地会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刘蕴熙说。
这是“人机共生”时代AI服务社会民生的一个缩影。以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黑湖科技是工业软件领域的“独角兽”,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科技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九年前,黑湖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宇翔从硅谷回到上海,在一间招待所里开始了创业旅程。2016年,周宇翔正式创立了黑湖科技,致力于为企业、工厂提供工业软件服务。
自2023年起,黑湖科技全力投入大模型与工业AI智能体的研发,利用积累的工业数据,让AI替代人工决策。例如,在预测产能、优化排产、读图拆单等任务上,AI模型将原来数小时的工作缩短至几分钟,效率提升数十倍。目前黑湖科技的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42.7%,服务超过3.4万家制造业企业。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让消费者话语权空前增强,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品牌因此要求制造供应链变得更柔性、更敏捷。”周宇翔相信,新一代工业智能体将诞生于中国实践。
科技金融破壁,助力尖端技术落地
AI从技术到产业的发展扩张,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撑。熙香智厨在增开AI食堂、为大企业提供全套智能餐饮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面临着设备采购、研发投入、人员扩张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而广发银行上海分行正是为其破解资金难题的“金融伙伴”。
“时代日新月异,银行必须主动跟上步伐,挖掘支持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广发银行上海虹桥支行行长顾松表示,早在2022年,了解到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的资金痛点,广发银行一周时间就为该企业落地600万元的“科信贷”纯信用贷款。免抵押的创新模式,大幅降低了科技企业的融资门槛。今年随着熙香智厨进一步扩张发展,授信额度也进一步增加到了800万元。
金融支撑同样是黑湖科技成长轨迹里必不可少的一环。2022年,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美元资本撤离,黑湖科技面临“每个月净亏损”的至暗时刻。
通过政企银协同机制,浦发银行主动对接,并未拘泥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为黑湖科技提供了大额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授信额度。这让黑湖科技能够安心地投入到工业AI大模型等长周期、高投入的研发中,心无旁骛地向着“自我造血”和技术高峰冲刺。
浦发银行还为黑湖科技提供了诸多“搭桥”服务,助力黑湖科技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洽谈,在此过程中,银行与科技企业的战略互信也不断加深。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中,金融机构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应成为创新生态的共建者、产业链的整合者和企业成长的长期伙伴。
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
科技繁花要结出产业硕果,既需要适配其发展阶段的金融支持,也需要“生态共育”的发展土壤。
今年7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推动科技金融开放合作。”
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配置资源,技术创新始终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持续大量投入。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业加大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比全部贷款增速高5.8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平均获贷率为51.9%,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感慨道,近十年AI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整个资本市场对科技领域的支持,这是AI快速成长起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人工智能产业想要发展肯定要闭环,资金投入推动科学变成技术,最终变成好的产品、好的产业。”
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投资浪潮方兴未艾,塑造与科技创新相适配的金融体系是新的时代命题。
金融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1+1大于2”的化学反应。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从科技发展的规律看,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有较大差异。要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中国的科技创新蕴含重大机遇,我们将与各方一道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编辑:葛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