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死亡已成为城乡居民首位死因,而且患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在这一背景下,融合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的中成药,因其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等独特优势,在心血管事件链的全程管理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2025年10月15日,一场聚焦心血管事件链的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圆满举行。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美国心力衰竭协会的创始人、前美国心力衰竭协会主席、美国贝勒大学医学中心Milton Packer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旭辉博士,河北省络学创新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河北省络学创新医药研究院侯云龙博士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心血管事件链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策略与思路。

杨跃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常欢迎Milton Packer教授到京交流,这将成为中西方医学观点碰撞、思想交融的重要契机。他提到,吴以岭院士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结合现代疾病的防治需求,研发津力达、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等系列创新中药,广泛用于心血管事件链的防治,并围绕相关药物发表了多项高证据质量研究成果。杨跃进教授特别指出,Packer教授曾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述评,从医学、哲学层面剖析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这一深度见解广受认可与赞赏。他强调,东西方文明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动力,期待通过此次中西方医学交流,为提升全球人类健康水平贡献新力量。
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策略构建:从中医理论创新到临床实践突破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重大健康威胁,单靶点、单环节药物干预始终难以突破瓶颈。上世纪90年代“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提出后,反映了心血管疾病因果相连、递进发展的链条式病变特点,带来防治理念向整体、连续、全程干预转变。研究团队首次提出“治本病、防未病、防传变”系统干预新策略,打破传统碎片化治疗,构建覆盖“上游预防—中游控制—下游延缓”的全链条防治体系。同时,传承创新中医营卫理论,首次指出“凝”→“壅”→“塞”→“不通”的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病理环节具有内在一致性,建立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研究的切入点,构建了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策略的技术路线。

基于中医营卫理论指导下,揭示心血管事件链传变病机特点及用药规律,奠定系统干预理论基础,总结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调营卫津血”用药规律,建立中医原创思维指导的创新中药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方案。
项目团队遵循国际标准,开展5项总计8945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循证研究,为五种创新中药的有效性提供了高质量证据,且相关成果均发表于 JAMA、European Heart Journal、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刊。
津力达:阻断上游高危因素,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
针对糖耐量合并多代谢异常这一事件链上游关键环节,津力达颗粒在889例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结果显示,其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HR=0.59,P<0.001),同时可降低腰围、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并被《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推荐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成为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干预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在作用机制方面,津力达通过上调SIRT3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NF-κB通路减轻炎症、激活AMPK并下调FAT/CD36缓解脂毒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抑制Smad2/3磷酸化、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改善胰岛微血管内皮功能,保护胰岛β细胞;不仅多通路协同调控糖脂代谢网络,还可改善高糖条件下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减少凋亡,抑制Ⅳ型胶原生成及VEGF过度表达,减轻肾脏损害。
通心络:有效开通微循环, 降低再梗风险及心源性死亡风险
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急性心梗两个中游关键环节,通心络表现突出。易损斑块破裂可造成7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调脂药物仅能提供30%-40%的保护,其残余炎症风险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属国际研究热点。研究纳入220例ACS患者,通过OCT检查示,通心络可使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27.42μm(P<0.001),显著降低斑块破裂风险。基础研究表明,通心络可调节肠道菌群代谢、抑制炎症通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通路,增加易损斑块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破裂率。
心梗再灌注损伤与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密切相关,严重影响预后,是再灌注时代国际医学的重大挑战,近10年内在药物治疗方面尚无突破。一项纳入3797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研究中,通心络使30天和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降低36%,1年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27%。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3年影响因子120.7分),为10年来心梗药物治疗国际重大突破,通心络也成为《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首次推荐的创新中药。在机制方面,大量基础研究证实:1. 通心络可保护内皮细胞, 改善微循环,增加eNOS表达, 保护内皮结构,抑制内皮凋亡;2.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管收缩, 血管痉挛缓解率83.3%; 3.心肌细胞保护及脑保护, 促血管生成,抑制心肌凋亡蛋白表达,促进心肌修复及梗死区血管生成;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缺血损伤与神经功能。
参松养心:解决房颤术后复发难题,降低消融术后复发风险40%
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达30%,减少复发是国际难题。针对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高复发难题,在全国66家研究中心,共纳入92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可降低术后1年房颤复发风险40%(HR=0.6,P=0.001),同时减轻房颤负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成果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并被评为2024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此外,《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亦首次推荐参松养心用于维持窦性心律。
其机制主要在于通过“阻滞多离子通道-改善心肌电生理重构-改善心肌结构重构-整合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抗炎改善代谢及微循环”五维协同机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在离子通道层面,其可阻滞多离子通道,兼具I、Ⅲ、Ⅳ类抗心律失常特性;电生理重构方面,可以抑制负极离散,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房颤易感性;结构重构层面,减少心肌纤维化面积,改善缺血、炎症等诱发因素,保护微血管结构功能;还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平衡,促进窦房结恢复。形成从电生理到结构、从神经到代谢的整合调节网络。
芪苈强心:阻断下游心衰进展,降低心衰主要复合终点风险22%
慢性心衰标准治疗5年死亡率仍达50%,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仍面临国际瓶颈。对于事件链终点的慢性心衰,一项纳入3119例慢性心衰研究显示,芪苈强心使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风险降低22%(HR=0.78,P<0.001),其中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降低24%,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7%。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并被中华医学会评为“2024年度心血管领域十大国人研究”。芪苈强心目前已获多项中国权威指南推荐,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的治疗。
在作用机制方面,芪苈强心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且紧密围绕心衰的关键病理环节展开。其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三重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交感神经与RASS系统激活,以拮抗神经激素机制;调节免疫炎症,抑制氧化应激和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代谢,从而综合调控免疫代谢机制;此外,还能够有效保护心肌微血管和心肌细胞。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体现了其系统干预的优势。现代实验技术亦证实芪苈强心“全方位整体”治疗慢性心衰作用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Milton Packer教授基于诸多循证研究结果评价其为“识别心脏保护机制的药理学探针”。
总的来说,该系列研究实现2 项“国际领跑”(急性心梗干预、房颤术后复发)与3 项“国际并跑”(糖耐量异常、ACS&易损斑块、慢性心衰),取得了创新中药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的“中国方案”,为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推动重大慢病中西医防治提供了重要示范。
传承中医药精华,攻克现代疑难疾病——络病理论的创新与转化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传承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现代医学面临诸多疑难疾病的今天,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优势。在传承古代络病理论的基础上,吴以岭院士团队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创立了中医络病学新学科,2023年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围绕络病理论创新开展系列工作,完成了集古今络病研究之大成者——《络学集成》的编写工作,于2025年正式出版,是络病研究第四个里程碑的重要标志。
络病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取得突破,在临床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导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提高了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河北以岭医院依托络病理论,打造了多个重点专科,其中心血管病科为卫生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肌萎缩专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医院还成为国家中管局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国家中管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单位。在成果转化方面,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上市中成药达17个,11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药目录,11个列入专家共识、诊疗指南、高校教材,且全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这些药物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心络、参松养心、连花清瘟等,为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提供了有效选择。此外,团队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奖项,彰显了络病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其中,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被列为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开辟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微血管病变新领域。
气络学说在神经肌肉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气络学说作为络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河北以岭医院肌萎缩专科以气络学说为指导,针对不同神经肌肉类疾病开展研究,研制出参蓉颗粒、参茸强肌、芪黄周络通等多种有效制剂。
其中,中药创新药参蓉颗粒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准予开展用于中医辨证属督元虚损证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即渐冻症,ALS)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有望为渐冻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临床前药理研究显示,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实验中,阳性药对照组以及参蓉颗粒均可显著推迟瘫痪出现时间、显著延长悬挂时间,参蓉颗粒还可显著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在作用机制方面,参蓉颗粒可保护神经功能、改善废用性肌萎缩、提高神经肌肉接头共定位程度。临床前研究表明,参蓉颗粒可改善神经电生理、延迟瘫痪发生;在安全性方面,单次给药毒性试验与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均显示药物安全性良好。
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重肌灵片也展现出良好疗效。研究显示,重肌灵能明显增强模型大鼠肌力,改善肌电图;增加模型大鼠N2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数量;显著降低模型大鼠抗N2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含量。不同于西药免疫抑制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重肌灵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能提高有益免疫指标 GF-β,降低有害免疫指标IFN-γ、IL-4。在一项纳入78例ⅡA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研究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研究显示,治疗组(重肌灵)疗效优于对照组(强的松)(P<0.05)。
总结
在学术报告后,中外专家围绕如何依据疾病机制确定中药配方及应用、如何测试药物对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且友好的交流与讨论。除此之外,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转化成果。Milton Packer教授指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典范。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描述上,而是运用严格的现代科研方法,去验证和阐释一个古老医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与‘心血管事件链’这一现代医学概念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创新。研究成果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桥梁,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心血管治疗策略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在现代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关键作用。这项研究的设计、执行和成果,都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我对研究团队表示由衷的祝贺和赞赏。”
总的来说,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策略的构建与应用,不仅突破了国际医学瓶颈,更实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络病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典范。从理论构建到临床应用,再到成果转化,络病理论不断突破,为攻克现代疑难病贡献了中医药智慧。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持续推进,将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医脉通心血管